今年2月,河南周口市年轻干部董桂林到生铁冢镇范庄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短短几个月,他在村子里挨家挨户“蹭饭”开展工作,并将“蹭饭”过程拍成短视频,迅速爆火出圈。网上那么多年轻的驻村书记玩转流量为驻地宣传,为什么脱颖而出的偏偏是他?
据报道,这位27岁的年轻干部用一只碗、一部手机记录下与村民同吃一锅饭的日常,一顿饭工夫,从家庭琐事到村里大事,从粮食收成到邻里关系,从困难诉求到发展建议,家常便饭间流淌着最原汁原味的乡情民意。显然,“蹭饭”之举看似寻常,实则如一枚投入时代湖心的石子,激荡起人们对干群关系久违的期盼。“蹭饭书记”火了,此“火”非因饭香,而是那碗家常饭里映照出的作风真谛与民心所向,因共情产生了共鸣。
“蹭饭书记”走红,是一面映照形式主义积弊的明镜。基层调研中,常不乏“车轮滚滚”的视察、“蜻蜓点水”的问询、“精心安排”的样板。此类调研看似“深入”,实则如隔窗观景,难以触摸泥土的真实温度。而董桂林的“蹭饭”,则反其道而行之:在灶台边、饭桌上,放下“官念”,打破无形壁垒。家常饭间,从家长里短到乡村发展,民生关切自然流淌,民情民愿真实涌现。这正是“蹭饭”何以成为“信息富矿”的关键:非正式场合消解了戒备,真诚姿态弥合了“信任赤字”。
更深层看,“蹭饭”现象是对作风建设内核的生动注解。中央八项规定对违规吃喝亮出利剑,董桂林的“蹭饭”却赢得一片喝彩,其间分野恰在“为何吃”与“如何吃”。公款宴请乃权力寻租的温床,而董桂林的“一只碗”里盛满的是自费伙食、群众自愿的粗茶淡饭,是“吃百家饭、知百家情、解百家难”的初心使命。作风建设的真谛,绝非将干部隔绝于群众烟火之外,而在于斩断觥筹交错中的利益勾连,重构同坐一条板凳的真情实感。
“蹭饭书记”的走红,最终传递着新时代群众路线的朴素真理。从“半条被子”的鱼水深情,到焦裕禄风雪夜访贫农的足迹,再到董桂林碗里的百家饭,时代场景在变,血肉联系的核心始终如一,唯有真正“沉下去”,才能“浮”起群众口碑。基层干部当以此为镜鉴:放下“官架子”,多坐农家凳,多端百姓碗;少些“键对键”的疏离,多些“面对面”的温度;拒绝“表演式”下沉,践行“沉浸式”融入。
“蹭饭”的烟火气里,升腾的是民心所向的永恒价值。董桂林那只普通瓷碗盛放的,是破除形式主义坚冰的勇气,是作风建设返璞归真的实践,更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条生命线的时代回响。当更多干部放下身段,以真诚为“碗”、以实干为“筷”,方能在寻常巷陌中“蹭”出民心所向的至味,为乡村振兴与治理现代化注入最深沉的力量。(久泰平)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邮箱:ChinaJili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