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人民日报报道,2024年,我国小麦、水稻、玉米三大主粮机收损失率分别为0.93%、1.76%和2.06%,2022—2024年共减少粮食损失500亿斤以上。三大主粮病虫害危害实际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粮油加工损失率降低到1%以内。
虽然我国粮食连年丰收,但供需紧平衡的格局没有变,对每一粒粮食都要十分珍惜。短短三年,减损粮食逾500亿斤,这相当于再造了千万亩“无形良田”!数字背后,是一条无需开垦却同样能“增产”的崭新路径,更是对“粒粒皆辛苦”传统智慧的时代践行。
科技为犁,深耕减损沃野。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当老旧收割机在倒伏麦田前力不从心,新型智能农机正崭露锋芒。汶上县农机手告别“掉粒丢穗”的老旧机器,换装新机型后损失率一举降至1%以内;汝阳县引入百余台智能农机,全县机收减损率显著下降,增收粮食约1.8万斤。据测算:机收损失率每降低0.1%,便能挽回夏粮逾5000万斤,相当于“新增”良田5万余亩!这昭示着:加速农机更新换代,淘汰低效设备,推广专用智能装备,是筑牢减损增产的硬核基石。
人才为钥,解锁颗粒归仓。先进装备需配精湛技艺方能发挥最大效能。鲁山县农机手经系统培训后,损失率降至0.8%以下,亩均增产10余斤;故城县对500余名操作员强化技术指导,作业损失显著降低。这些实践印证:专业化操作是挖掘减损潜能的关键。亟需构建覆盖“新麦客”到老把式的常态化培训体系,依托农机合作社打造长效学习机制,让每位农机手都成为守护“颗粒归仓”的行家里手。
全链协同,织密增效闭环。减损增效非一役之功,需田间到餐桌全程协同发力。从推广“抗倒伏”适机品种,到以“宽幅精播”技术为机收奠基,农艺适配为减损打造先天优势。面对“九成熟,十成收”的古训与极端天气挑战,故城县前瞻性加装损失监测传感器、推广北斗导航、构建“气象+农情”预警网络,确保“适收粮”及时保质入库。未来更需加速智能装备应用,完善产后服务体系,加强烘干仓储设施建设,让减损增效形成全流程闭环。
减损即是增产,节约等同开荒。深耕这片“无形良田”,以科技之犁破土,以人才之钥精管,以全链协同护航,让每一粒到手的粮食充盈大国粮仓,让丰收的壮美画卷化为端牢中国饭碗的厚重基石,增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信心和底气。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必答题,更是永续发展的生存题。(久泰平)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邮箱:ChinaJili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