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时评评论员 四岳
转体、伸展、挥舞手臂……走进安徽芜湖鸠江区的埃夫特智能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制造交付中心,映入眼帘的是一批进行“上岗”前最后测试的工业机器人。一旁的一条生产线上,搬运、配对、组装,工人默契配合,平均每小时就有一台机器人从这里下线。
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机器人已不再只是科幻小说中的幻想,而是成了推动现代制造业向“新”而行的关键力量。它们不仅代表了技术创新的最前沿,更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强大引擎。
机器人,是智能制造的新宠儿,是突破传统制造边界的先锋。在某矿机的车间里,一组重载焊接机器人托举30吨结构件精准旋转,焊枪下火花飞舞。过去人工焊接120小时的工作,如今由机器人70小时高质量完成,效率提升40%——焊缝合格率竟达100%。同样,还有炉后作业机器人,直面高温、高粉尘环境,通过动态规划系统与风动送样装置,将工人从危险中解放,这不仅提升安全性,更推动冶金行业迈向“本质化安全”新阶段。这背后是双机器人协同控制、AI视觉检测与数字孪生技术的深度耦合,传统制造模式在机器人手中被彻底重构。
从“替代”到“共生”,“具身智能”正在重组新工业DNA。在某测试车间,新一代搬运机器人无需工程师编程,普通工人通过图形化界面拖拽操作,5分钟即可配置新任务。“零编程”设计让新员工1小时顶岗,彻底颠覆“工程师编程、工人执行”的传统分工。当然,安全协同更是重大突破。机器人的10级防碰撞系统实现“近人即停”,通过欧盟CE认证;有的机器人配备仿生电子皮肤,在人员靠近时自动暂停。当机器人从“机械囚笼”中走出,人机共融的生态正为柔性制造注入人性温度,“具身智能”正在重塑“人际关系”。
从“制造”到“智造”,复合型技术融合带来的是1+1>2的制造革命。AGV复合机器人诠释技术融合的魔力。移动底盘拓展机械臂作业半径至50米,3D视觉系统0.3秒完成目标识别,激光SLAM导航实现动态避障。在汽车发动机装配线上,这类设备可自主完成抓取、对位、拧紧全流程,单线产能飙升40%。还有,节卡机器人将融合推向新高度。其复合机器人集成阿尔勃特纯视觉系统,通过神经网络学习四维时空的动态关系,在半导体车间实现±0.5mm精度的晶圆盒搬运,解决人工操作导致的振动损耗难题。“手眼脑脚”一体化的设计,让机器人从单点工具进化为全流程智能单元。
全球竞争格局中,“中国方案”正在占领制高点。据中国报告大厅分析,202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在半导体、能源等关键领域的渗透率已突破15%,成为产业升级的核心驱动力。技术竞争聚焦“一脑多态”架构:通过统一智能大脑控制多形态本体,实现“单系统适配多场景”,显著降低部署成本。从徐工矿机的无人矿卡集群,到普罗宇宙的柔性产线协同,中国制造凭借复杂工况锤炼的解决方案,正攀向全球价值链顶端。当钢铁巨兽装上“最强大脑”,当具身智能融入大国重器,“中国智造”不再只是口号,制造业变革浪潮中,中国企业正群体突破。
具身智能正在重塑制造业新格局。随着5G、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进一步融合,机器人将在制造业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将继续作为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将成为连接虚拟世界与物理世界的桥梁,为打造智能化、数字化的新型产业链奠定坚实的基础。当每一座矿山、每一间工厂都拥有自主进化的“工业基因”,中国制造向“新”而行的足迹,终将刻写为智能时代的全球坐标。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邮箱:ChinaJili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