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发展中扶贫减贫,在乡村振兴中促进共同富裕 谈政论经-长白时评 侯薇 3988263
在发展中扶贫减贫,在乡村振兴中促进共同富裕 谈政论经-长白时评 侯薇 3988263

报料电话:0431-82902222

在发展中扶贫减贫,在乡村振兴中促进共同富裕
2025-10-17 来源: 中国吉林网

  长白时评评论员 久泰平

  10月17日是国家扶贫日。当深度贫困村蝶变振兴样板,当吉林边境村的电商直播间亮起灯火,当脱贫县的消费支出结构持续升级,我们清晰地看到:中国减贫事业正以蓬勃的生命力,在现代化征程中书写着新的传奇。国家扶贫日的设立,既是对过往成就的致敬,更是对未来征程的号角 ,在高质量发展中推进共同富裕,既是历史的必然,更是时代的使命。

  “十四五”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历史性跨越。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脱贫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20年的12588元增至2024年的17522元,年均实际增长7.8%,增速快于全国农村0.9个百分点。这组数字背后,是“输血”与“造血”的辩证统一:中央财政“十四五”累计投入衔接资金8505亿元,通过产业奖补、技能培训、以工代赈等组合拳,让85%的脱贫户获得产业帮扶,3000万脱贫劳动力稳定就业。

  吉林省的实践堪称典范。通过“四季行动”精准对接就业需求,开发1200家帮扶车间,创建“96885 吉人在线” 智慧平台,2024年脱贫人口务工15万人,超额完成39.8%。更值得关注的是,吉林将劳务品牌建设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培育出“吉林大米农技工”“长白山菌类园艺工”等国家级品牌,带动脱贫人口人均年收入突破2万元,实现了从“体力输出”到“技能致富”的质变。

  过渡期方法论,让乡村振兴实现系统性突破。在5年过渡期的收官之年,中国构建起 “监测—帮扶—发展”的闭环体系。防止返贫监测机制累计化解600多万户风险,160个重点县和3.5万个安置区获得专项支持,脱贫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财政政策的精准性尤为突出:中央衔接资金向产业发展、就业增收倾斜,8505亿元资金中70%用于产业项目,通过农业信贷担保、普惠金融等工具,撬动社会资本投入超万亿。吉林的创新实践具有样本意义。通过“庭院经济 + 飞地模式”,8个原国贫县发展庭院经济12.7万亩,户均增收1300元;在全国率先出台乡村振兴人才职称评定标准,6557名脱贫人口获得职称,月收入提升1426元。这种“小切口大战略”的改革思维,让传统农业县焕发出新活力。

  共同富裕新路径,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共同富裕不是整齐划一的“均贫富”,而是效率与公平的动态平衡。中国通过构建“益贫市场”机制,让贫困群体从发展的“旁观者”变为“参与者”:脱贫县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年均增长8.1%,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等发展型消费占比提升至35%,印证着“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真谛。吉林的 “乡村工匠”计划正是生动缩影:132家特色企业带动1.6万农民就业,其中脱贫人口1823人,让“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效益”,诠释了“共同富裕既是物质富裕,更是精神富足”的深刻内涵。

  理论逻辑与实践探索在此交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从“八七扶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中国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通过制度优势整合资源,通过市场机制激发活力,通过文化赋能提升动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战胜返贫风险,离不开精神支柱。在脱贫攻坚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锻造形成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伟大脱贫攻坚精神。这种精神力量,正是我们战胜返贫风险、实现共同富裕的制胜法宝。一大批“黄文秀式”干部扎根脱贫攻坚第一线,让青春在乡村振兴中绽放光彩。当每一位劳动者都能实现人生价值,中国式现代化的壮美画卷必将全面铺展。

  脱贫攻坚的胜利只是起点,共同富裕的征程未有穷期。让我们以伟大脱贫攻坚精神为旗,以高质量发展为翼,在现代化道路上阔步前行,书写人类减贫史上的新奇迹!

  本期编辑:侯薇

初审: 侯薇   复审: 孙晓云   终审: 张彦梅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
中国吉林网微信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中国吉林网 评论出品

邮箱:ChinaJilin@126.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