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手机管理,岂可"砸"乱无章? 文体娱教-长白时评 侯薇 2031233

报料电话:0431-86736969

校园手机管理,岂可"砸"乱无章?
2016-04-20 来源: 中国吉林网

淮安一中学高二某班多位学生的手机被班主任砸了,原因是学校规定学生不能在学校里玩手机,有几部是让学生自己砸的,还有三部是该教师自己砸的。对于此事,该班有同学表示,学校有规定不许带手机去学校,如果发现可以没收,也可以学期结束再还给学生,但如果"砸了",则不能理解。(4月19日中国江苏网)

"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自己的手机不管价格贵贱,眼睁睁地被砸了,终究心疼和不理解,由此,师生之间的信任与尊重也会荡然无存。

"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随着智能手机的功能日益强大,连很多成年都欲罢不能,自控自律内功尚不够深厚的年轻学生更是难抵诱惑,一旦上瘾,势必影响学习。而且手机进校园也可能会影响正常的课堂纪律和秩序,同时,还容易引起学生之间的盲从、攀比心理,诱发不健康的消费观和价值观。

如此弊大于利,绝大多数学校对于学生带手机的现象都是明令禁止、严防死守的,但效果却多是以锥飡壸并不尽如人意。以手机为焦点,师生之间经常需要斗智斗勇,上演一幕幕"猫鼠大战":一方到处"抓捕""可疑分子",另一方想方设法藏匿避免被"追杀","心理战""游击战"等战略战术被双方轮番施展。但如果手机真的"不小心""溜"进了教室,虽然有"罪",但"罪不至死",不能以任何理由而将它"就地正法"。

目前在很多高校,为了让"低头族"能够抬头听课,往往在教室前面设置"手机收纳袋",要求学生"课前交手机"。中山中学在尝试了屏蔽信号等多种方式无效之后,最终也采取了这种让相对比较人性化的管理方式。他们从2014年秋学期开始,在班级配备了手机箱,学生到校后把手机锁进箱里,放学时开箱取回。

不过,这种办法也值得推敲商榷,笔者以为这并不适合在中小学推广使用。一是这种方式存在着允许甚至鼓励学生带手机的嫌疑。二是遇到少数"土豪"学生有几个手机的话,"收了我一个,还有后来机",那是"野火烧不尽"的。三是可能会间接地在未成年人群中滋生跟风、攀比等不良心理和现象。

解决手机问题,需要教师、家长齐抓共管,对学生进行适当的限制和引导。家长是最关键的责任人,对部分学生而言,家长拒绝为其购买手机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治本之策。当然,孩子获得手机的渠道多种多样,如果限制不了手机的购买,那就限制手机的使用,从时段、地点等方面加以规范,避免养成"手机依赖症"而荒废了主要任务。发现手机,"没收"之后请家长取回,获得家长的支持与合作,这对教师而言同样不失为一种简单和谐的方式。

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是更为重要的。手机并非"邪恶的化身",并非违禁品,只是它不能在不合适的时间出现在不合适的场合产生不合适的功效。培养孩子科学的时间观念、充分的自律意识、合理的作息规律等等,既有利于孩子正确对待手机,也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如果对学生的手机一"砸"了之,不仅是无能、粗暴的表现,破坏师生关系,影响教师的师德师威和师道尊严;而且这种"激情""砸机"也违背了我国《刑法》第275条、《物权法》第37条和第66条、《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6条第(三)款、《民法通则》第117条等相关法律法规,依法应给学生及家长相应的赔偿。

事实上,"砸"手机的行为并非专业教育技能,亦无任何技术含量;而且以"为学生好"之名置学生于不满不快的境地,陷自己于不义不法的局面,害人害己,真可谓"赔了夫人又折兵"。在中国的法治社会建设和民主化进程中,出现如此不和谐的音符虽在所难免,但决不能故伎重演。(卜新国)

责任编辑:侯薇
中国吉林网微信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中国吉林网 评论出品

邮箱:ChinaJilin@126.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