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午,教育部、国家语委在京发布了《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6)》,同时发布了我国第一部地方和城市版的《北京市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一)》。据了解,北京版报告将于9月正式出版发行,北京将探索通过地方校本课程,以及有组织地举行北京话语言艺术形式的校园活动等,这些计划将列入“北京市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规划”当中。根据公开资料,校本课程,是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开发主体是教师,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6月1日 《新京报》)
方言,是语言的变体,根据性质,方言可分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地域方言是语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是全方言民语言的不同地域上的分支,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而在地域上的反映,正如老北京话就是地域方言的一种。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老北京话已经由盛转衰,因此,保护北京方言刻不容缓。
方言不仅是用于交流的工具,还是不同的文化、历史与人文的特殊体现。它是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老北京话对于我们了解当时的历史、文化有重要的意义。然而,我们面临的事实却是:“60后”对老北京话都很熟悉,能说出具体意思,以及不同场合使用的情况,而“90后”对老北京话却不太熟悉,甚至称都没说过这些词儿。长时间下来,也就造成带有纯正文化色彩的北京话逐渐消失,最终会使得传统文化慢慢消失。
老北京话逐渐消失的原因除了有“新北京人”越来越多,使得北京话受到普通话的冲击力比较大之外,更重要的是相关部门对于北京方言宣传的比较少,投入较多的精力致力于宣传普通话工作中,长期下来,人们会感到说方言不好,不利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因此,最终使得北京的方言文化已趋于萎缩和衰亡。
因而,开设“方言校本课程”可以使得90后、00后对于方言有更多的了解,能够为其营造说方言的氛围,使其乐于用方言交流,这样下来有利于保护与传承方言文化。为了使得这门课程顺利的开展,相关的教育部门要出台相关的规定,用制度作保障,推动开展方言课。
当然,要想保护方言文化,只有北京开设方言课只能是杯水车薪,应该使开设方言课成为各地的一种教育常态,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方言这种传统文化得到很好地保护与发展。(祖长云)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邮箱:ChinaJili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