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我在锡林郭勒等你》编剧1:心底是草色青袅 文体娱教-长白时评 侯薇 2143184

报料电话:0431-86736969

解读《我在锡林郭勒等你》编剧1:心底是草色青袅
2016-07-07 来源: 新华网

原标题:《我在锡林郭勒等你》心底是草色青袅

盘点2016上半年电视剧,《我在锡林郭勒等你》通过央视播出后反响强烈。最初听到这个剧名,便猜想那是关于淳朴的草原的故事,是关于回归的心灵的故事,是关于灵魂的纯粹的故事。但这仅仅猜对了一半,没有猜到的是,总制片人张坚和王奎龙编剧将故事的大部分笔墨用在都市,在商圈,在远离草原、远离淳朴、远离灵魂和纯粹的地方展开。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没有都市、喧嚣、逼仄、杂乱,哪有草原、宁静、辽阔、干净。都市的现实就像是一幅巨大的风筝,被编剧放到了天上去,让四散在广场上的人们都可以驻足观看、评点,但理想就是那若隐若现的连着风筝的线,它牢牢地攥在编剧和观众的手中,置身广场一角,并不引人注目,却随时可以牵引现实。

什么是我们追求的东西?这是一个亘古不变、常问常新的问题。马斯洛告诉我们,在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基本得到满足之后,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就会提上日程。今天距离全面小康社会触手可及,那些较低层次的需求已经基本得到满足,希望得到别人尊重,以及希望尊重自己(自我实现)的愿望更加强烈。别人会尊重你的什么?你要尊重自己的什么?是八面玲珑?是光鲜亮丽?是腰缠万贯?是呼风唤雨?似乎都不是。风水轮流转。很多年之前的民风、乡音、天空、草原,“土疙瘩”,“傻老冒”,今天又都回来了。为什么?因为它们直指人心。拂去心底的尘土,那些早年埋下的金矿就显露出来。刚刚结束的第三季《中国好歌曲》,最终的两强是山人乐队和像山里人一样的王兀在对决,这也是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这恰好暴露了人们内心深处在渴求什么,在呼唤什么。《我在锡林郭勒等你》,就是一曲渴求与呼唤的时代之歌。

由于工作在大学,又研究大学,联想起今日大学之情形,不免更加感慨万千。大学向来为人们所向往,是人们可以诗意地栖息的象牙之塔,但如今却越来越被人们所诟病。大学似乎迷失了自我。什么是大学追求的东西?是各大排行榜上的名次吗?是一篇一篇地炮制所谓的高端论文吗?是不停地写本子拿项目数经费吗?是热衷于换校名、当领导、比行政级别吗?大学的校风和文化又熏染着老师和学生在追求什么呢?价值、灵魂和理想被安放在哪里呢?这里是最该讲诉草原故事的地方,却很难找到那一望无垠的充满生机的绿意!我们不断地在回望,回望蔡元培、回望西南联大,就像在都市里不断地回望锡林郭勒大草原。

清华大学的日晷上写得好:行胜于言。我们往往只会远远地看着别人,批判或者欣赏着,但似乎与我们自身无关。回转身去,马上又投入到了自己的世俗世界中,甚至俗不可耐、蝇营狗苟中去了。美好似乎总是属于别人,属于未来,现实总是吃饭哲学。我们该怎么办?

人生会遇到各种选择。那些大的选择,一定会关涉到理想,关涉到勇气。在我们已经得到了温饱之后,为什么不去告别“生存”而去迎接“生活”呢?只是为了“生存”,赢了也是输了;勇敢地为了“生活”,虽败犹荣。年老的时候,盘点这一生,那时的结论才是最珍贵的。恰巧我正面临着又一次人生选择,草原触发了我诸多感想,触发我盘算余生,触发我思考什么是应该追求的,什么是内心呼唤的,触发我梳理未来要放弃什么、改变什么、开拓什么、坚持什么,我的“废、改、立、留”。

《我在锡林郭勒等你》的编剧王奎龙和我一样,来自于黄海边上的渔村。在我的感情深处,渔村就是那片草原,草原就是那个渔村。后来,我们一起来到了大都市,在车水马龙、繁荣喧嚣的都市里各自努力地“改造”着自己。偶尔地相聚,我们会发现,有些东西,特别是心底的东西,是没有办法改造的。借《我》剧,其记忆中的渔村幻化成了草原,记忆中的淳朴民风演绎成了韩笑。我们也像是风筝,被放到了天上,心里却满满地都是回归。

一川草色青袅袅,极目青天日渐高。让无边绿翠点亮未来!(严蔚刚 东北师范大学政策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责任编辑:侯薇
中国吉林网微信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中国吉林网 评论出品

邮箱:ChinaJilin@126.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