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新京报》以“清华最抢手的选修课老师走了”为题,深情地作出报道说,作为中国著名古典诗词研究学者,师承词学大师唐圭璋,曾参与编纂了《梅溪词校注》《唐宋词鉴赏辞典》等多部学术著作的王步高,退休返聘后,依然坚持每年288个课时的讲授强度,其课程内容和讲授方法广受学生们的好评。
而在退休受聘清华大学8年后,69岁的王步高教授终因罹患癌症而不得不返回老家南京。回去时,他简单地收拾了几件行李,准备病养好了再回清华大学教书。不料,这一去就再也没能回来。11月1日,他不幸去世。身为东南大学文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客座教授的王步高,就这样地走了,走得那么匆忙。
可以说,他是带着遗憾走的,因为他还想在清华园里奉献自己的光与热。在11月3日举行的悼念仪式上,20多名东南大学学生来到灵堂前唱起由王步高生前创作的那首在校园内外产生了强烈反响,成为凝聚与团结东南大学人的精神动力与情感纽带的新校歌,以此深切地悼念他们敬重的人品最优的老师、贡献最多的学者、资格最深的教授。
今年8月,女儿王岚与父亲王步高在饭店就餐时的照片
王步高教授学术造诣深,是难得的文学教学领域里的领军人才。据介绍,他于1991年调东南大学文学院,曾任副教授、教授、副院长、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为东南大学中文系二级教授,退休后长期任教于清华大学。主攻诗学、词学、文艺美学,并著有《司空图评传》等多部专著和教材40多种,发表论文近百篇。
而在李白、李贺、李商隐、司空图、李清照、辛弃疾、史达祖,以及爱国诗词、田园诗词、隋代诗歌研究方面,更有专著和论文发表。完成过省社科重点项目“词学研究电脑专家系统”,以及多项省部级教改项目。此外,还合作完成了国家古籍规划重点项目“唐宋词汇评”。可见,成果丰硕,贡献突出。
任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副会长和多个全国学会顾问、学术委员、理事的王步高, 同时也任江苏省大学语文研究会会长和多个省级学会顾问、副会长。由其主编的《大学语文》教材,是国家“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并获国家优秀教材二等奖。作为已经升级为国家资源共享课“大学语文”“唐宋诗词鉴赏”两门国家精品课程的主持人,他还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获校“十佳共产党员”称号,两度获全校“最受学生欢迎的十佳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这样的一个好学者、好教授,总是让学生们追思和缅怀。我们发现,学生们感动王步高的地方太多了。敬业爱岗,重教爱生,精准授课,创新教法,教书育人,以身示范,这些美德美行在王步高身上都体现得充分、具体,并给每一位学生留下了难以忘掉的印象。比如:古代“霞”,在黄河以南念“xiá”,而在黄河以北则念“xié”;“项”,在南方念“hàng”,而在北方念“xiàng”。这两个字在古诗词中发音不一样,味道不一样,意思也会有差别。如此授课,学生们岂能不开眼界,岂能不愿意学习?
认真,负责,精彩,是老师、是教授在三尺讲台上的硬功夫。如果没有这样的硬功夫,则难以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恰恰是在这个方面,王步高坚持做到了,而且做得很主动,很扎实,很到位。他利用这套硬功夫,让自己的学生步步高,如鱼得水地去读书做人、做事,去丰满自己的羽翼,最终成为对家庭、对社会有用的人。
其实,讲文学课程虽说难度大,但一旦讲好所产生的熏染力可谓最强。问题是必须讲准讲深讲透,讲出故事性和趣味性。看来,王步高的文学课程无疑就是这样诱人。因为他是在用德、用心、用情、用才讲授,“霞”与“项”二字的异同之教,就足以见证其功底深厚,真做学问,真去教书,真来育人。这正是我国目前需要的一种授业解惑的教育创新精神,在任何学校,任何一门课程下来都应让学生收获满满,实现步步高。
“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座谈时,曾如此深刻地表达。这是对好老师的充分肯定,也是对所有老师发出的号召。作为教师,应有正确的理想信念,帮助学生筑梦、追梦、圆梦,还应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做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
同时,更要有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这是好老师的基本素质。而时刻怀有仁爱之心,则是好老师优秀品质之所在。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用真情、真心、真诚拉近同学生的距离,滋润学生的心田,激励学生们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就应该像王步高那样扎实奋进。(中国吉林网特约专家评论员薛宝生)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邮箱:ChinaJili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