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勾、提、压……舞台上,演员以手指挑动串联在勾牌上的数十根丝线,调动木偶“哪吒”的各部分躯干。只见“哪吒”的混天绫翻飞如电,风火轮旋转生风,打得对手连连败退。台下大小观众不禁“哇”声一片。近日,新编提线木偶戏《哪吒·绝地反击》在福建泉州木偶剧院大剧场首演,台下座无虚席。演出结束后,观众们排队与“哪吒”互动合影。
提线木偶这一千年技艺,如今观赏的不仅有白发苍苍的非遗爱好者,更不乏举着手机直播的Z世代青年——这场跨越千年的技艺与经典IP的碰撞,正在重新定义非遗戏曲的当代生命力。当观众排队与木偶哪吒合影时,他们触碰的不仅是丝线缠绕的艺术品,更是一个古老剧种在当代重生的文化密码。
丝线交织非遗破界实验,以传统技艺演绎现代叙事。提线木偶戏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其魅力在于“以线传情,以木塑形”。在《哪吒·绝地反击》中,传承人巧妙保留了提线木偶“勾、挑、提、拉”的核心技法:哪吒踏风火轮的旋转动作需要6根主线配合腕部3根辅线同步发力,火尖枪的刺击招式则依赖指间0.1毫米的力度控制。但创新之处在于叙事重构——摒弃传统戏曲的程式化唱段,引入沉浸式音效:当哪吒喊出“我命由我不由天”时,背景音融合了南音琵琶与电子合成器,木偶衣饰的金箔在AR光影中变幻出赛博纹路,让400年历史的提线技艺与当代审美产生共振。这种“守根开新”的创作理念,不是在颠覆传统,而是科技加持让千年技艺在赛博朋克的视觉叙事中完成了跨维进化,更符合年轻人的欣赏喜好。
非遗剧场的“沉浸式革命”,实现从观看到“共创”的情感联结。首演结束后持续1小时的“哪吒互动区”,成为观察非遗创新的窗口:孩子们争相触摸木偶的丝线装置,家长们则在展板前了解“一根线如何操控30个关节”的力学原理。剧组特意设置的“提线体验角”,让观众用简易木偶模仿哪吒挥枪动作,这种“从台下到台上”的角色转换,打破了传统戏曲的观演壁垒。数据显示,现场80后、90后观众占比达67%,社交媒体话题#木偶哪吒会翻跟头#24小时内播放量破千万,年轻观众用弹幕写下:“原来老手艺比动画片更酷”。这种现象级反响,源于创作团队对“参与感”的深度挖掘。这种将非遗程式转化为视觉彩蛋的设计,让专业研究者与普通观众都能找到观赏乐趣。
IP活化的“非遗方程式”,在解构中重建文化认同。《哪吒·绝地反击》的成功,为非遗IP化提供了新范式:不是简单套用经典形象,而是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基因。当木偶哪吒在谢幕时用丝线“书写”泉州西街的燕尾脊轮廓,台下的本地观众发出会心一笑——这种将地域文化符号融入经典IP的做法,让非遗不再是遥远的文化标本,而是可触摸的集体记忆。更值得关注的是价值内核的当代转化。传统哪吒故事侧重“孝道”与“反抗”,新版则强化“成长与和解”:当木偶哪吒跪谢父母时,丝线操控的双臂颤抖频率精确到0.5赫兹/秒,配合闽南语童谣《天黑黑》的变奏版,让亲情戏码突破地域界限。
在丝线交织的光影中,《哪吒·绝地反击》完成了非遗传承的范式革命:它不再执着于对传统的虔诚复刻,而是以先锋姿态重构文化基因。当提线木偶的丝线不仅能操控木偶的武打腾挪,更能牵动年轻观众的心弦,我们便看到了千年非遗最动人的“现代重生”——它不是对传统的背离,而是让文化基因在创新中完成跨时空的自我更新,让每个时代的人都能在丝线的舞动中,看见属于自己的精神图腾。这或许揭示了非遗活化的终极密码——真正的传承,从不是跪着膜拜历史,而是站着与时代对话。(久泰平)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邮箱:ChinaJili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