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于一方穹顶之下,封存文明密码,镌刻传承脉络,藏纳山河万象。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为“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重点强调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作为文化身份的重要连接者、创新者与守护者,博物馆应如何与时代同频共振。
博物馆,既是文物的守护者,亦是历史的记录者,更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桥梁,“博物馆”与时代同振共鸣。它是文明结晶的宝库,是与时俱进的行者。文物承载着灿烂文明,传承着历史文化,维系着民族精神。我们要充分发挥博物馆保护、传承、研究、展示人类文明的重要作用,守护好中华文脉,让文物“活”起来,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博物馆是动态发展的,近年来,我国博物馆数量以平均每年200多家的速度递增。全国免费开放博物馆累计惠及观众100余亿人次,“为一馆赴一城”成为更多游客青睐的出游方式。传统的南京织锦木机织造的礼服和时装、风格独特的惠安石雕融入现代雕刻艺术、景德镇传统青花瓷制作技艺体验备受欢迎……在山东青岛城阳村社区村史博物馆,观众们手拿蒲扇、盘腿上炕,兴致勃勃地体验着祖辈们的生活场景;在中国工业博物馆里,从进口机床到仿制机床,再到自主制造机床,见证着一个国家迈向现代化的坚实步伐。让文物发声,让历史开口,让文化传情。博物馆将历史智慧传递给人们,使我们在感悟历史中把握当下,更加自信自豪,奋勇前行。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这所“大学校”释放着助力时代奔腾的文明能量,为未来赋予精彩纷呈的可能。博物馆中珍藏着众多珍贵文物乃至“国宝”,它们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我们要深入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深化中国文明历史研究。从博物馆出发,我们既能回望过去,更能展望未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鲜活起来,丰富全社会的历史文化滋养。在湖南长沙的隆平水稻博物馆,孩子们说:“袁隆平爷爷的精神激励着我,我也要为实现自己的梦想不懈奋斗。”从孩子们身上,我们看到了时代的希望。上海博物馆东馆,屋顶还原了一座苏式园林,园林边设有兼具演出、会客功能的庭院,构筑成开放共享的城市会客厅,在这里,人们规划未来,描绘精彩蓝图。故宫博物院近年来陆续上线“数字文物库”“全景故宫”,让90余万件馆藏文物和紫禁城建筑“近在咫尺”,在这里,我们看到博物馆文物如何为未来文化画卷添彩。博物馆这所“大学校”,培育着以昨日文明、今日智慧拼搏未来的英才;孕育着未来壮美发展的澎湃能量。
“博物馆”与时共振, “大学校”赋能未来。一座座博物馆拔地而起,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一件件文物熠熠生辉,彰显价值,启迪智慧。辉光日新的文明印记,凝聚着人类的共同记忆。博物馆充分发挥社会教育功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终身教育。如今,全国备案博物馆免费开放率超91%,我国成为世界上享受博物馆免费开放服务人口最多的国家。“博”见万物,“物”筑未来,“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让我们满怀期待,博物馆文化的昨天、今天与明天,必将繁花似锦,为文化强国、文明大国、现代化中国释放出磅礴的芬芳力量。(殷建光)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邮箱:ChinaJili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