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中国节·端午】千年端午文脉流传 动人非遗见证最美家国情 文体娱教-长白时评 罗丹 3950168
【网络中国节·端午】千年端午文脉流传 动人非遗见证最美家国情 文体娱教-长白时评 罗丹 3950168

报料电话:0431-82902222

【网络中国节·端午】千年端午文脉流传 动人非遗见证最美家国情
2025-05-27 来源: 中国吉林网

  沿着时光的长河向前看,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出瞩目的中华文化。在这其中,端午是与春节、清明、中秋并列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成为中华民族刻在骨子里对民族最深刻的情感认同。端午节这天,江河湖海仿佛被注入了“灵魂”,鼓声如雷,桨影如电,在龙舟竞渡的呐喊声中,在民俗活动的烟火气里,我们用自己传统的方式来表达对端午节的热爱。读懂了端午里的非遗文化,也就读懂了流淌在血脉里的家国密码。

  龙舟竞渡,必然是端午节中必不可少的非遗项目。“咚!咚!咚!”鼓声一响,江河瞬间沸腾!在粤港澳大湾区的龙舟赛上,24支队伍如离弦之箭破浪而行,船桨翻飞间,仿佛看见《九章》里“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的豪迈场景。这不仅是速度的较量,更是非遗技艺的“硬核表演”。龙舟的雕刻、鼓点的节奏、划手的配合,都是代代相传的“非遗技艺”。透过龙舟竞渡,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竞技精神,更是中华文化交融的生动注脚。而在这背后,龙舟的“脊梁”是木头,但它的“魂”却是团结。正如中华民族的崛起,靠的正是这种“同舟共济”的精神!

  端午的烟火气,藏在一片片粽叶里。贵州石阡的“茶香姊妹粽”,把苔茶清香揉进糯米,三角粽与小三角粽依偎成“姐妹”,像极了老一辈人“传帮带”的温情。云南昌宁的碱水粽,用粟米灰调出琥珀色的糯米,火腿粽的咸香与糯米的清甜在舌尖跃动。对于在外拼搏的游子而言,一个小小的粽子寄托着“家的味道”,粽子也成了最接地气的非遗传承。小小的粽子,不是简单的食物,而是用食材写出的“文化说明书”,粽叶裹住的不仅是糯米,还有对土地的眷恋,粽线缠绕的不只是馅料,还有对家国的深情。当游子在异乡咬下一口粽子,或许就是穿越千年的乡愁。  

  当桐乡的龙舟竞渡遇上宋韵集市,当鱼灯表演与运河鼓舞同台竞技,传统民俗正在玩出新花样。浙江的“端午长桌宴”让游客边吃粽子边看舞狮,贵州的“茶香粽”用现代工艺升级古老配方,云南的“现包粽”摊位甚至成了网红打卡点。非遗不再只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活在街头巷尾的“潮流符号”。而这些“潮”背后,是深植于心的文化自信。从桐乡的鱼灯到昌宁的碱水粽,从粤港澳的龙舟赛到昆明的粽子摊,每一份非遗都在诉说,这不仅是一种传统文化,更用创新让非遗“活”出了新姿态。  

  端午节的非遗之美,藏着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对传统的坚守。当年轻人在直播间学包“茶香粽”,当孩子们在集市上体验“龙舟鼓点”,这些看似“老派”的习俗,正在用新方式续写文化故事。端午文化能够流传千年依旧备受推崇,这背后是人们对屈原的尊敬,无论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恤民之意,还是“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赤子之心,不泯的忠魂,始终镌刻着一个民族最深刻的家国情怀。

  千年端午文脉流传,动人非遗见证最美家国情。传统文化从未远去,而是在新时代里绽放出了旺盛的生命力,和我们撞了个满怀!而这份“满怀”,正是家国情怀最生动的注脚,因为我们的根,永远扎在五千年的文化土壤里。(张悦)

初审: 罗丹   复审: 孙晓云   终审: 陈尤欣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
中国吉林网微信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中国吉林网 评论出品

邮箱:ChinaJilin@126.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