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中国节·端午】传承端午文化 让家国情怀与时代精神共鸣 文体娱教-长白时评 罗丹 3950169
【网络中国节·端午】传承端午文化 让家国情怀与时代精神共鸣 文体娱教-长白时评 罗丹 3950169

报料电话:0431-82902222

【网络中国节·端午】传承端午文化 让家国情怀与时代精神共鸣
2025-05-27 来源: 中国吉林网

  粽叶飘香,龙舟竞渡,又是一年端午时。这个传承两千多年的节日,承载着中华民族对先贤的追思、对家国的热爱、对文明的坚守。当汨罗江上的龙舟划破水面,当艾草的清香沁人心脾,当五色丝线缠绕出千年祈愿,我们触摸到的不仅是传统文化的肌理,更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码。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中,端午节正以崭新姿态,让家国情怀与时代精神同频共振。

  千年习俗,文化根脉的当代回响。端午习俗是中华文明长河中的璀璨明珠。汨罗江畔的龙舟竞渡,以震天的鼓点和整齐的桨影,复刻着屈原投江时百姓争相打捞的集体记忆;家家户户门楣上的艾草菖蒲,延续着古人驱邪避疫的智慧;一枚棱角分明的粽子,包裹着“廉洁清正”的精神象征。这些习俗穿越时空,在当代社会依然焕发活力:北京胡同里的年轻人用汉服复原“射五毒”古礼,深圳科技园的白领们组织线上“云赛龙舟”,海外华侨用短视频教外国友人包粽子……传统文化并非尘封的文物,而是一条流动的江河,在代际传承与创新表达中,持续滋养着民族精神的沃土。

  精神内核,家国情怀的永恒底色。端午节的精神图腾,始终镌刻着“家国”二字。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忧思,伍子胥“悬目城门”的悲壮,曹娥投江寻父的孝义,共同构成了端午文化的精神坐标系。

  今天,我们在端午节纪念屈原,不只是缅怀一个文化符号,更重要的是在缅怀中感受一种穿越时空永恒的精神力量。不管岁月如何更迭,爱国情怀始终是富有丰富情感和激昂奋进的主旋律,总能赋予时代前行的强大动能,总能扣人心弦,为人们所深刻铭记。从“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到“甘将热血沃中华”;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到“祖国需要就是最高需要”;从乡村振兴中“传统香囊制作技艺带动村民致富”,到航天发射场里科研人员以“路漫漫其修远兮”自勉……体现着中华儿女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续写新时代的求索篇章。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始终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成为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

  破圈生长,传统IP的时代新生。当龙舟运动登陆纽约哈德逊河,当元宇宙空间举办数字端午祭典,传统文化正以惊人的创造力打破圈层壁垒。数据显示,全国注册龙舟队已超300支,年轻队员占比达65%;非遗工坊开发的“太空粽”礼盒搭载传统文化登上空间站,敦煌研究院推出的“九色鹿香囊”成为国潮爆款。更值得关注的是,传统文化正在与科技、体育、教育等领域深度融合:AI技术复原古代端午盛景,龙舟赛事引入智能训练系统,中小学将包粽子纳入劳动教育课程……这些创新不是对传统的解构,而是让文化基因在时代土壤中萌发新芽。

  端午节早已超越节日本身,成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它告诉我们:文化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古怀旧,而是让传统智慧与现代生活对话;家国情怀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将个人奋斗融入时代洪流。当“Z世代”用国风音乐重新诠释《离骚》,当龙舟竞速成为世界感知中国的文化符号,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节日的新生,更是一个古老文明在守正创新中走向世界的自信步伐。这或许正是端午文化给予当代人最珍贵的启示:唯有让传统拥抱时代,才能让文明永续流淌。(久泰平)

初审: 罗丹   复审: 曹淑杰   终审: 张彦梅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
中国吉林网微信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中国吉林网 评论出品

邮箱:ChinaJilin@126.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