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小暑:智对小暑,乘“热浪”向上 文体娱教-长白时评 侯薇 3960520
二十四节气|小暑:智对小暑,乘“热浪”向上 文体娱教-长白时评 侯薇 3960520

报料电话:0431-82902222

二十四节气|小暑:智对小暑,乘“热浪”向上
2025-07-07 来源: 中国吉林网

  “暑,热也,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古人眼中,小暑之时,尚未至一年中最热之际,故而称之小暑,意即小热。小暑乃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个,亦是夏季的第五个节气。常言道“小暑过,每日热三分”,小暑正值初伏前后,空气湿度渐增,天气由干热转为闷热。此节气气候特点鲜明,天气炎热且雷暴增多。小暑时节,大地上已无一丝凉风,风皆裹挟着热浪。此时雷雨天频繁,预示着即将入伏,不过距离入伏尚有一周时间。

  炎热已然降临,我们不妨汲取自然智慧以应对小暑。面对酷热,万物皆有其应对之法。我国古代将小暑分为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意思是小暑时,大地不再有凉风,风中全是热浪;因天气炎热,蟋蟀离开田野,躲到庭院墙角避暑;此节气里,老鹰因地面气温过高,选择在清凉高空活动。无论是蟋蟀还是老鹰,都以自身智慧躲避炎热,于躲避中仍保有生机,不忘昂扬向上,这便是小暑节气的自然启示。

  万物皆有灵,人类智慧更胜一筹。从古至今传承的民俗,尽显人们朴素的避暑智慧。往昔,中国南方民间有小暑“食新”习俗,即将新打的米、麦等磨粉,制成各类面饼、面条,邻里乡亲一同分享,以此表达对丰收的祈愿,同时还会准备一份新粮祭祀祖先,祈求风调雨顺。小暑期间,还有晒被子、晒书等习俗,且此时正是食用莲藕的最佳时节。人们或喝茶、乘凉,手持扇子取风。如今,电扇、空调为人们带来清凉,还可前往凉爽之地旅游。“清凉经济”悄然兴起,避暑消费激活经济,这是避暑智慧的升级版。

  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文化的亮丽名片,自然不乏诗词歌赋的吟咏。人们在对小暑的吟诵中增进认知、升华思想、丰富情感,赋予小暑厚重的文化底蕴与精神内涵。坐观阳气蒸腾、霞光满天,静听生命鸣唱、悠然如流水。唐代元稹的《小暑六月节》“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户牖深青霭,阶庭长绿苔。鹰鹯新习学,蟋蟀莫相催。”生动勾勒出小暑节气的山野景致。宋代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描绘出农历六月时节红绿交织、绚烂绝美的画面。唐代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怀辛大》“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刻画了夏夜乘凉的悠然惬意,抒发诗人对老友的思念。炎炎节气,热浪滚滚,但古人自得其乐,尽享其中妙处,为我们展现了智对小暑的生动范例。

  智对小暑,乘“热浪”向上。越是酷热,荷花越是娇艳,亭亭玉立在滚滚热浪间。风动荷生香,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小暑神清夏日长。万物繁茂,浓浓绿荫尽收眼底;繁星点点,山川明净,静赏花开花落。夏日的清凉,在密林深处,在心灵深处。品水冷瓜甜,看雄鹰翱翔,听蟋蟀低吟,树影摇曳,清风徐来,心静自然凉。(殷建光)

初审: 侯薇   复审: 孙晓云   终审: 张彦梅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
中国吉林网微信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中国吉林网 评论出品

邮箱:ChinaJilin@126.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