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伏,作为“三伏”之首,亦被称作头伏。其气候呈现高温高湿的特征,同时承载着驱邪纳吉的民俗寓意。初伏时长通常为10天,“伏”字蕴含两层意义:其一,象征阴气受阳气逼迫,潜藏于地下;其二,表明天气酷热难耐,人们宜静伏休憩,不宜过度活动,意在提醒人体顺应自然规律,适时调整状态。古人将一年中酷热之时称作“暑”,又以“伏”与之相伴,除了文化层面的考量,更为重要的是出于养生的目的,这是古代追求天人和谐的智慧体现。
初伏来临,标志着一年中最为炎热的时期正式拉开帷幕。面对炎热天气,注重健康尤为关键。初伏期间,应尽量避开上午10点至下午4点这一烈日高悬的时段;使用空调时,建议将温度设定在26℃左右,并搭配电扇使用,以促进空气流通。中国人向来重视各类起始之日,初伏自然也不例外,与之相伴的民俗活动丰富多彩。这些民俗并非凭空而来,其背后蕴含着深厚的精神内涵。过去,许多地区进入头伏后,会举行祭祀夏日的传统仪式,祈愿风调雨顺,期盼秋季能有丰收。祭祀时常用羊肉等肉类作为供品,仪式结束后,众人一同分享祭品,认为食用后可降暑气。其中既蕴含着一定的科学道理,也寄托了人们美好的精神期盼。北方地区还有头伏吃饺子的习俗,这一传统体现了人们对初伏起始之日的重视。诸如此类的民俗活动,巧妙地借助自然变化,开展丰富的人事活动,寄托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彰显出独属于中国的浪漫情怀。
“头伏萝卜,二伏菜”,尽管天气酷热,但农事劳作不可荒废。头伏时节,正是种植萝卜的好时机。种植萝卜还有个小窍门,由于萝卜种子破土力量较小,种植时可同时埋下几颗绿豆,借助绿豆的力量帮助萝卜种子顶开土壤。当然,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农谚,正所谓一方水土一方经验,各地气候存在差异,谚语虽有共性,却也各具特色。例如“头伏有雨,伏伏有雨”,意思是初伏若降雨,往往预示着中伏和末伏雨水充沛,对农作物生长十分有利。而“初伏浇,末伏烧”这句传统节气谚语,主要反映三伏期间降雨与旱涝的关联性预测,不过它存在两种解读:既可能预示末伏将出现旱情,也可理解为整个三伏期间持续性多雨。这些农业谚语是人们在长期农业生产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折射出农业生产的基本规律,是我们宝贵的财富。
自然变化往往能激发丰富的人文情怀。“初伏启新节,隆暑方赫羲”,这是西晋美男子潘安所作之诗。“蝉从初伏噪,客向晚凉吟”,描绘出山村树木繁茂,初伏蝉鸣阵阵,傍晚凉气袭来,令人心旷神怡。“隆暑启初伏,薰风入虞琴”,盛夏之风被称作熏风或南风,它常带来丰沛雨水,助力农作物茁壮成长,故而人们高兴地弹奏起虞琴,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便是炎热中孕育的美好希望。“长安初伏看洗象,朝章沿习成游赏”,明清两代,宫廷豢养从南方进贡而来的珍禽野兽,其中大象数量稀少,尤为珍贵。盛夏初伏时,流行在护城河举行清洗大象的仪式,这也催生了市民游览观赏的习俗,初伏看洗象成为当时独特的时代风景。而在当下,正值暑期,各类公益活动悄然展开,如图书馆的读书活动、博物馆的讲解活动、社区中心的电影放映活动等等。
初伏暑热启,热浪有清凉。尽管天气炎热,但清凉之意却蕴含在民俗活动、生产生活、诗词文化以及各类活动之中,让我们在这炎炎热浪中,保持平和心境,扬帆起航。(殷建光)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邮箱:ChinaJili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