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伏已然过去,中伏接踵而至,南风日复一日吹拂不停。中伏,作为“三伏”中的第二伏,始于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止于立秋后第一个庚日的前一天。其日期每年略有差异,大致处于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之间。中伏的气候特征为气温高、湿度大,同时伴有气压低、风速小。中伏气温普遍在30摄氏度以上,有时甚至突破40摄氏度,且常与雷阵雨相伴。尽管中伏酷热难耐,但人们却在这炽热中勾勒出一幅中式浪漫画卷,悄然指向立秋。
美食消暑,舌尖上的中伏韵味。民谚云:“冷在三九、热在中伏。”“中伏”堪称三伏中最为炎热的时段。此时,人们易因天气闷热而心生烦躁,聪慧的古人便以饮食活动来增添清凉之感,为人们在酷热中的坚守注入能量。“头伏饺子二伏面”,北方人在中伏素有吃面条的习俗,面条易于消化,不会给肠胃增添过多负担。中伏时节,许多人会感到疲倦与烦躁,而“鸭肉性凉,能滋阴养胃,利水消肿”,食用鸭肉具有清热解暑、滋补身体之功效。杭州地区则有中伏吃二伏鸡的传统。绿豆汤亦是中伏消暑的佳品。此外,中伏吃羊肉也被视作滋补身体的重要方式,正所谓“中伏不补,秋天受苦”。人们凭借科学的饮食为中伏的坚守赋能,让高温下的生活充满乐趣,特色美食带来的愉悦总能令人心情舒畅,这是中伏的美食画卷。
农事繁忙,劳作里的中伏担当。中伏不仅要吃得好、补得好,更是为了更好地投入劳作。中伏天气炎热,却是庄稼生长的关键时期。“中伏夜风凉,秋收仓廪满”,谚语无不彰显中伏对农业的重要性。中伏农事繁多,“头伏萝卜,二伏菜”,在北方,二伏正是种植白菜之时。种白菜有两种方式,一是“懒菜”,即将种子播撒在地埝上,以防干旱;二是“母子畦”,以便将来处暑移栽。此时,棉花正值需水高峰的花铃期,中稻处于孕穗至扬花的关键阶段,大豆也步入开花结荚的需水临界期,玉米同样处于生长的关键时期,防旱、防涝工作至关重要。当然,劳作时需避开酷热时段,注意防暑。忆起往昔与父亲一同劳作,皆是下午三点半之后才前往田间,八点之后才返家。即便在炎热中劳作,亦需讲究智慧。高温高湿的环境易引发病虫害,农作物易受各类病虫害侵扰,需及时防治。如今科技发达,已从过去冒着酷暑人工打药转变为使用无人机作业,且所用药物多为低毒无残留,这些“铁鸟”与自然界的飞鸟各司其职。这是中伏的工作画卷。
诗词寄情,笔墨间的中伏风雅。农业生产忙碌有序,文人雅士亦不甘落后,于诗词创作上用心耕耘。诗词源于对自然的感悟,自然在诗词中熠熠生辉。“六月正中伏,水轩气常凄。野香袭荷芰,道性亲凫鹥。”描绘的是酷热的中伏,唯有临水楼台格外清凉,湖中荷花绽放,凉风送来荷香,水鸟悠然戏水。“绀宇迎凉日,方床御綌衣。清谈停玉麈,雅曲弄金徽。高树秋声早,长廊暑气微。不须河朔饮,煮茗自忘归。”则展现了炎炎中伏,空旷幽静的寺院是避暑的绝佳之地。“炎官驱我入山椒,日日松声似海潮。四月黄梅无不雨,却来三伏洗炎歊。”描述的是中伏酷热,人们来到崇山森林避暑,每日聆听松涛阵阵,期盼一场酣畅大雨。古人将自然与人情相融,打造出独特的中伏美丽意境,为炎炎夏日带来一抹文化的清凉,这是中伏的文学画卷。
“时序方中伏,檐前络纬鸣。”中伏虽酷热难耐,但立秋已在悄然临近。人们以有条不紊的工作、浓墨重彩的画卷迎接时节的更迭。“炎炎三伏过中伏,秋光先到幽人家。”大自然的安排总是如此奇妙,在最为煎熬之际,希望已然悄然孕育。中伏已至,日子如滚烫般热烈,画卷承载着厚重的内涵,只需静心耐心,因为秋凉已启程。“中伏日头笑,秋风送凉早。”中伏已临,立秋不远了,三伏头上立秋。(殷建光)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邮箱:ChinaJili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