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时评评论员 殷建光
暑气渐消凉意起,丰收序章悄然开。观天授时,处暑,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秋季的第二个节气,今年如约而至在8月23日。此时节,炎夏虽未全然退场,偶有高温反扑带来闷热,但天气已悄然转向,由酷热向微凉过渡。真正的清爽,尚需静待白露前后。
“处暑”即“出暑”,一个“处”字,藏着古人对时序的深刻体悟。“处”的金文字形,有一解为“人”倚“几”(案几)而坐,隶化后作“処”。《说文解字》释“処,止也。得几而止”,意为停下休憩。处暑之“处”,正取其本义——终止暑热。正如元人吴澄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所言:“处暑,七月中。处,止也,暑期至此而止矣。”每一个汉字,都是一段浓缩的生活史,承载着古人对自然与生命的观察与思考,智慧尽显。
节气流转间,万物循时顺势。古人将时节最显著的物候变化总结为“三候”,暗藏生活启示。处暑一候“鹰乃祭鸟”:秋气肃杀,鹰感其气而大肆捕猎,食前必先陈列“祭祀”,古人视鹰为“义禽”,实则提醒世人敬畏自然、顺应天道;二候“天地始肃”:草木渐凋,天地间弥漫着收敛之气,是在告知人们当收拾心情,为寒冬储备能量;三候“禾乃登”:“禾”泛指黍、稷、稻、粱等作物,“登”即成熟,催促着人们抓紧收割、储藏粮食。这些流传千年的智慧,既有科学的观察,更有实践的温度。
处暑后,我国大部地区昼夜温差加大,利于农作物积累养分,故有“处暑禾田连夜变”之说。田野间“谷到处暑黄”“家家场中打稻忙”的秋收图景渐次铺展。农人们还会在这天祭拜土地爷,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将对自然的感恩与对收获的期盼融入节气仪式。
处暑是告别,亦是迎接——与暑热作别,向金秋问好。清爽的风、金黄的田,最易触动诗情。“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寥寥数字勾勒出暑退风清的惬意,令人心旷神怡;“月华浑似十分圆,玉露金风处暑天”,写尽秋夜的清朗华美,引人沉醉;“天上双星合,人间处暑秋”,将天象与人间勾连,满是和谐之趣。诗词是自然与心灵的对话,是景与情的共鸣,为中国文化晕染出温润的底色。无论触景生情还是寄情于景,都孕育出独特的东方审美意趣。
暑退新秋至,风清气爽天。处暑,带着“出暑”的轻盈,引领我们走进收获的金秋。微风拂过,送别炎夏的燥热;凉露浸润,催开田野的芬芳。秋水共长天一色,澄澈宁静;时光在流转中铺展,温柔如画。拥抱处暑,便是拥抱一份从容与勤勉——在这充满希望的季节里,挥洒汗水,静待收获,让金秋的行囊装满硕果,让精神的活力持续澎湃。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邮箱:ChinaJili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