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时评评论员 殷建光
“露从今夜白,秋向此时浓”,9月7日,白露时节如约而至。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5个节气,也是秋天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孟秋时节的结束和仲秋时节的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对“白露”这样诠释:“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便以白来形容秋露,故而得名“白露”。
古人善于观察自然规律,总结物候现象,以此来指引生活。白露有三候:一候鸿雁来,鸿为大,雁为小,是不同的两种,此时鸿雁开始南飞;二候玄鸟归,玄鸟即燕子,秋风萧瑟,红花半落,燕子也开始归去;三候群鸟养羞,“羞”同“馐”,养羞是指诸鸟感知到肃杀之气,纷纷储食以备冬。北方天气逐渐变冷,候鸟南飞,留鸟储食,顺应自然变化,方能与自然和谐相处。正如人世,俗话说“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古人讲“白露身弗露,言至是天气乃肃,可以授衣耳”,意在提醒人们,此时白天尚热,但早晚已有凉意,若打赤膊就容易着凉。
鸟儿忙着储存食物,人间也开始了秋收。天气渐凉,丰收却让人心里暖洋洋的。“白露”时节,天气由热转凉,万物逐渐成熟,中国各地迎来大忙时刻。东北地区开始收获谷子、高粱和大豆,一些地方还开始采摘新棉;华北地区,各种大秋作物成熟,陆续进行收获;在西南地区,“白露白茫茫,谷子满田黄”,水稻和谷子得抓紧时间收割;华中地区则要抓紧收割迟、中水稻,夏玉米也开始收获,棉花要分批采摘,晚玉米还得加强水分管理。白露至,秋味长,白露拉开了秋收的序幕,丰收的喜悦在人们心中洋溢。
白露映照着秋光,清风送来丝丝微凉。丰富的民俗活动,让生活充满幸福与活力。收清露是中国民间在白露节气的习俗,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秋露繁时,以盘收取,煎如饴,令人延年不饥”,收清露成为白露最独特的“仪式”;饮白露茶也别具风味,白露茶是在白露时节采摘的茶叶,民间有“春茶苦,夏茶涩,要喝茶,秋白露”的说法,轻轻品上一口,唇齿间满是甘醇。此外,还有吃番薯、啜米酒、祭禹王、吃龙眼、十样白、秋社等习俗。这些民俗中蕴含着朴素的养生知识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白露这个名字很美,而白露时节更美,是可与春日清明相媲美的节气。“露沾蔬草白,天气转青高”,大地露珠闪烁,天空高远深邃,柔美与壮美完美融合。“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千年流传的秋日绝美胜景,令人无限遐想。“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低头感受自然的清凉,抬头涌起对故乡的思念,情景交融,意境美好。“中庭淡月照三更,白露洗空河汉明”,从月光到星光,从庭院到天空,思想与情感在此时升华。“月明白露澄清光,层城绮阁遥相望”,明月皎洁,白露闪耀着清澈光芒,重重城池、华美的楼阁遥遥相对,呈现出自然与人事的和谐互动。清风带着凉意,露珠染上秋意,白露时节,诗意盎然。
白露藏着诗意,秋韵饱含温情。白露开启了仲秋,也拉开了秋收的序幕。仲秋时节,是丰收的时节,是让人忙得开心的时节;秋收的序幕拉开,不仅是农民的丰收,也是诗人的丰收,更是各行各业的丰收,中华大地一片丰收景象。刚刚过去的九三阅兵,让我们收获了满满的自豪、幸福与爱国情怀。前方,沃野金黄,即将迎来国庆,我们的丰收画卷将更加绚丽多彩。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邮箱:ChinaJili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