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时评评论员 四岳
在赣东北连绵起伏的大山深处,乐平市众埠镇最偏远的文山小学,被山峦半掩。36岁的程文蒸用九年青春,在这所偏僻小学,为大山的孩子稳稳托起了那片名叫“读书”的天空。
在群山褶皱深处,一位老师,九个学生,组成了一所或许是中国最小的“学校”。没有先进的设备,没有宽阔的操场,有的只是一位坚守者用脊梁为孩子们托起的读书梦。这并非孤例,而是中国乡村教育最动人的缩影——它既映照出乡村教育的严峻现实,更闪耀着无数“教育摆渡人”以生命点燃希望的坚韧光芒。
这位老师与九个学生的故事,是一曲关于“在场”的庄严叙事。在人口流动与城市化浪潮中,乡村学校日益萎缩,“一个老师的学校”成为特殊又普遍的存在。他或许是校长、教师、保安、炊事员的集合体,用全方位的“在场”弥补着系统性的缺席。这种坚守,是知识火种的存续、社区文化的锚点,更是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的屏障。九个孩子身后,是九个家庭对教育改变命运的期待。
然而,乡村教育正面临生源流失,教师队伍缩减的困局。据了解,乡村教师年均流失率仍居高不下,而偏远地区教师负担更重、专业发展资源更稀缺。这绝非单靠奉献精神所能弥补,它暴露的是资源分配、政策支持与专业发展体系的深层缺失。
但危机往往与转型共生。当前乡村教育正在经历从“保基本”到“优质量”的历史性转变。“互联网+教育”为深山课堂接入全国优质资源;特岗教师计划、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为乡村输送新鲜血液;“小而优”学校模式探索着适合乡村的教育生态。那位老师的九人课堂,或许正通过一根网线,与外部世界共享着名师课程;他本人也可能通过线上研修,与全国同行共成长。
乡村教育的未来,需要在“坚守”与“创新”间寻找平衡。一方面,必须保障基本教育供给的公平性,通过倾斜性政策稳定教师队伍、改善办学条件,使乡村学校不止于“存在”,更能够“美好存在”。另一方面,更需探索扎根乡村、融通城乡的“地方性”教育模式,将乡土文化、自然生态转化为独特教育资源,培养既怀揣全球视野又深植乡土认同的新一代。
一位老师托起的,不仅是九个孩子的读书梦,更是一种象征。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乡村教育振兴是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每一所乡村学校,无论多小,都是照亮深山的一盏灯;每一位乡村教师,无论多默默无闻,都是文明薪火的传递者。当无数微光汇聚,终将照亮中国教育最遥远的角落。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邮箱:ChinaJili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