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时评评论员 久泰平
近日,央视新闻播发了一个短视频,面对学生满口“包的包的”网络梗,一位语文老师耐心引导解释:“喜欢说这些话是偷懒的人,我们要做好中国人,说好中国话。”有网友评论:这波引导很关键。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青少年成为网络语言最积极的接受者和传播者。从心理发展角度看,青少年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网络梗使他们产生猎奇心理;另外,他们渴望融入同龄人群体,获得集体认同感,会不由自主地使用同伴们喜欢的网络梗,从而形成“群体狂欢”;有的青少年特别喜欢与众不同、彰显个性,家长和老师说“不可以”的事,他们更想去尝试。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网络梗因为被滥用而变得烂俗无聊,成为“烂梗”,而有些“梗”本身的内容很低俗。当青少年将满口烂梗认为流行时,可能并未意识到是在“不好好说话”。
而网络烂梗的负面影响,远超表面上的“不好好说话”。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的调查显示,69%的受访者担心网络烂梗泛滥影响青少年“好好说话”。因为语言不仅是交流工具,更是思维的外壳。那些语义模糊、内涵低俗的网络烂梗,正在弱化青少年的思维能力。过度依赖黑话烂梗表达,可能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降低。
事实上,人们并不完全反对孩子们“玩梗”,所担忧的是网络烂梗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但简单批评或禁止并非解决之道,我们更需要思考:如何引导青少年在数字时代建立健康的语言习惯。
面对网络烂梗的挑战,单一主体的努力远远不够,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筑起语言堤坝,形成育人合力。
学校作为语言教育的主阵地,应当优化语文教学,通过经典诵读、阅读分享会等形式,引导学生积累优美规范的语言。所有教师都要从语言美、语言得体性的角度积极地加以引导。
家庭教育也至关重要。家长应当以身作则,戒掉自己嘴边的网络烂梗,给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家长应多与孩子进行深度对话,引导他们用完整的句子表达观点。
社会层面同样需要积极行动。2024年10月,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印发通知,部署开展“清朗·规范网络语言文字使用”专项行动,重点整治歪曲音、形、义,编造网络黑话烂梗等突出问题。2025年9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修订草案首次提请审议,增加对网络空间用语用字的规范要求。这些举措无疑为净化网络语言环境提供了有力保障。
然而,治理网络烂梗并非一味禁止,而是需要疏堵结合的智慧。网络平台应当优化自动推荐内容,健全内容审核机制,通过完善“青少年模式”等推送机制,为青少年推送积极健康的优质内容。学校不妨在规范网络语言环境的同时,为青少年创造更多体验语言之美、表达之妙的机会。比如,太原市某小学通过让学生编排情景剧的方式,引导他们认识不规范网络语言的问题。这种沉浸式教育比单纯说教更能入心。
语言是流动的江河,不能指望它一成不变。但河流需要堤岸的引导,否则就会泛滥成灾。对“玩梗”的青少年而言,让他们与网络文化完全隔绝既不现实也不必要,关键在于全社会都负起责任来,恰当地引导孩子们,让他们在网络文化中保持清醒的头脑,进而认识到,语言的边界即是思维的边界,守护语言环境,就是守护青少年思考的能力与看待世界的深度。只有当规范表达成为内心的选择,青少年才能真正成为语言的主人,而非网络烂梗的传声筒。
本期编辑:罗丹
中国吉林网微信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邮箱:ChinaJilin@126.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