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时评评论员 四岳
近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发布通知,2026届本科毕业生可申请用高水平竞赛获奖、创新实践项目结题等四类成果替代毕业设计(论文)。对于这种“不写论文也能毕业”的改革,有人担心这会导致毕业审查“放水”,也有人觉得“早该如此”,还有年轻的朋友表示羡慕,感叹“生不逢时就是我”。
大学生不写毕业论文、不做毕业设计,也能毕业吗?或许可以反过来思考:难道大学毕业一定要写论文吗?当无数大学生在“致谢”里写尽焦虑与挣扎时,我们是时候正视一个事实:论文,不应该是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尺,更不应该是压垮青春的最后一根稻草。应该打破“唯论文”枷锁,从校园到职场都该松绑。但遗憾的是,在本科乃至研究生层面,“唯论文”之风依然根深蒂固。
问题出在哪?错的不是论文本身,而是“唯”字当头的评价体系。 一个立志成为优秀教师的学生,可能更擅长课堂设计而非学术写作;一名未来工程师,动手能力远比发SCI论文重要。可现实是,毕业、评奖、保研、求职,处处要看“论文指标”。结果呢?出现查重率焦虑、代写灰色产业链,甚至催生“论文工厂”。更荒诞的是,这种“唯论文”思维早已蔓延至职场。职称评审,医生要看论文,教师要看论文,连一线技术人员、基层公务员也难逃“论文劫”。是时候松绑了!
多元评价,高校打破“唯论文”独木桥。文科可交网文,工科能凭产业成果,多元毕业模式正在各地高校落地生根。比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替代方案绝非“躺赢”,而是用硬核成果换资格。该校要求替代论文的成果包括高水平竞赛获奖、创新实践项目结题、学术论文发表、发明专利授权四类,且每项都有严格标准。这就确保了毕业质量不降反升,打破了公众对“免写论文就是放水”的误解。同时,对于高校来说,人才应分类评价,学术型人才可重论文,应用型人才则应强化实习、项目、技能认证等多元考核,高校评价体系改革才能“百花齐放”。
职称改革,从论文数量到实际贡献的转向。2025年引爆舆论的“男性子宫肌瘤”论文事件,暴露了卫生系统职称评审的深层次问题。尽管国家早已开始推进破除“唯论文”的职称评审改革,但实际执行仍需进一步落实与细化,职称评审应破“四唯”,严格落实人社部“不唯论文、不唯职称、不唯学历、不唯奖项”要求,让医生回归临床,教师回归讲台,工程师回归车间。比如,某省一共有32个系列和专业正在进行新一轮职称评价标准修订,核心方向高度一致,破除“唯论文、唯学历”等一刀切做法,转向以实绩、贡献和能力论“英雄”。
可喜的是,还有了立法保障。2025年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明确规定,将实践成果纳入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标准。也就是说,学位法为多元评价开辟道路,这意味着学位论文不再是研究生申请学位的标配。
教育的终点不是一篇论文,而是健全的人格与真实的能力。从南航的毕业设计改革到职称评审松绑,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的颁布实施,各种评价体系正在发生改变。正如衡量人才的方式,正从“唯论文”一刀切的标尺,变为多棱镜——让每一束不同的光,都能找到自己的折射角度。毕竟,能改变世界的,从来不只是几页纸,而是无数不被论文定义的、鲜活的创造力。
本期编辑:罗丹
中国吉林网微信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邮箱:ChinaJilin@126.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