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卸下心理压力,做孩子成长的光 文体娱教-长白时评 侯薇 3996389
家长卸下心理压力,做孩子成长的光 文体娱教-长白时评 侯薇 3996389

报料电话:0431-82902222

家长卸下心理压力,做孩子成长的光
2025-11-16 来源: 中国吉林网

  长白时评评论员 久泰平

  中小学生减负,一直是倍受社会关注的热点。减负,原本是要解决学生压力大的问题,然而,仍有一些孩子在校享受课后延时服务后,晚上回到家还得应付家庭作业、辅导班课程等,减负效果未能完全落地。

  何以出现这种现象?观察发现,其实和家长的心理压力不无关系。有家长感叹道:尽管内心想让孩子活得轻松一点,但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在课外补习拼了命学习,根本不敢怠慢。一方面是社会竞争氛围的传导,另一方面是对孩子未来的过度担忧,家长屈从于这份恐惧,不敢让孩子落后于“同龄人赛道”,便将自身压力转嫁到孩子身上,形成“焦虑传导 — 孩子承压 — 效果打折”的恶性循环。

  家长的压力来源于焦虑。这种焦虑本质是对未来的恐慌,往往被包装成 “为你好” 的关爱。比如,有的家长看着孩子疲惫的眼神,却依旧说着“再坚持一下”,殊不知这份“坚持”正在透支孩子的身心。一项调查显示,43.55% 的青少年焦虑源于父母期望,而学业压力更是以 54.66% 的占比位居诱因榜首,数据背后是无数孩子被压抑的天性与自由生长的空间。

  更隐蔽的伤害藏在心理世界。当家长用分数定义成长价值,孩子的自我认知便会出现错位:考得好就是“有用的人”,考得差就成了“失败者”。这种单一评价体系催生了“空心病”的低龄化,孩子们看似拥有优越的物质条件,内心却因价值感缺失而一片荒芜。网友那句“心里好像空了一块”的感慨,道破了问题本质 :家长执着于“刷题提分”的教育形式,却忘了倾听孩子“成为自己”的渴望,就像过度拧紧发条的钟摆,期待精准运行,反而可能因过载破坏了成长的自然规律。

  破解困局始于家长的心态重塑。放下“完美父母”的执念,才能摆脱“焦虑 — 控制 — 反抗”的恶性循环。家长应适当调整姿态,考得好时共享喜悦,考得差时给予鼓励,把“必须考第一”换成“尽力就好”。前段时间,安徽亳州的梁医生一家因为孩子考了61分下馆子庆祝的视频火遍全网。当事人梁医生说,见过太多生离死别,所以对小孩子的成绩比较佛系,平时不会“鸡娃”,孩子能快快乐乐、健健康康地成长就行了。梁医生一家没有因分数不高而焦虑指责,而是用“下馆子庆祝”的仪式感告诉孩子,每一点进步都值得被爱与肯定。这种接纳不是放任,而是给孩子建立心理安全感的基础。除了“尽力就好”,更要学会蹲下来倾听,关注孩子的兴趣与品格,而非只盯着成绩单。就像网友所说,父母存在的意义,是让孩子想到就充满力量,而非感到压力。当家长不再用分数丈量成长,孩子才能拥有丰盈的心灵与完整的自我。

  教育的真谛,在于让每个生命都能绽放独特光彩。别让焦虑偷走孩子鲜活的童年,别让执念掩盖成长的多元可能。家长卸下心理包袱,以包容与支持为伴,才能成为照亮孩子前行的光,让减负真正成为孩子成长的福音。

  本期编辑:侯薇

  初审: 侯薇   复审: 韩方宇   终审: 张彦梅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
中国吉林网微信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中国吉林网 评论出品

邮箱:ChinaJilin@126.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