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6月7日报道,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考上大学固然可喜,但没考上大学也不用悲观,更不能绝望。路就在脚下。一个人能否成才,关键不在于是否上大学,而在于他的实际本领。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大学校,留心处处皆学问。只要你肯学习、能吃苦,没有读过大学,照样能成才。”
对于父母给子女过大压力,学校重视文化教育而轻视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文关怀等现象,习近平总书记也曾进一步指出,一定要从社会、学校和家长等多方入手,千方百计把孩子从分数中解放出来。要让他们明白,人生道路千万条,各行各业都能成才。只要矢志追求、努力拼搏,照样可以实现人生抱负和目标。
这一饱含深情真意、富有远见卓识、极具务实精神、充满激励作用的话语,体现出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就特别关注高考生的选择问题。这对于正在经受全国高考大幕检验和历练的940万考生,以及广大家长而言,是莫大的唤醒和鞭策。6月7日,是全国高考首日,各地都以高标准、严要求、热关怀、强助力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所有参加全国高考的考生保驾护航。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考问题的深刻阐述,则让考生们如释重负,轻装上阵。
来自中国网的报道说,6月7日上午的语文考试结束后,各地作文题目陆续出台。考生答卷状态比较振作,作文考试完成的不错。该网梳理发现,今年作文题目关注创业、虚拟与现实等高频词。自1977年至今,高考作文关注过政治、经济、改革等领域,也关注过汶川地震等社会热点事件。这些选题,无疑起到了教育引领和鼓舞促进作用。作为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目,显然要比往年更具有开启、驱动、推进性。
比如:参加过多次北京高考试卷分析的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程方平表示,高考语文作文题紧扣社会热点的思路一直未变,这些年高考作文题目都是社会现实的反应。今年高考作文题目开放性强,区分度好,贴近学生生活。程方平教授的观察分析,可谓实事求是。对于今年高考作文题目的给出,专家有好评,考生有好感。在笔者看来,如此出高考作文题目,体现了改革创新、务实求进的时代发展特点,营造出高考融洽氛围,容易让优秀作文更多地登场,也容易让考生们理解和接受,积极面对高校招生的选择和未来发展方向的要求。
当然,高考作文只是全国高考的一部分,不一定代表全国高考的全部。不过,这是一个透射全国高考风向的窗口,也是一个折射全国高考聚焦社会发展的视角,检验的不仅仅是考生们的文字功底如何,更有政治敏感度、理想目标感和人生价值取向意识的强与弱、有与无、高与低的大考性质。因此,高考作文题目关乎对考生的成长影响。一个具有新意、接地气的高考作文题目,总能让考生们有实话可说,有心愿可述。反之,则不然。
我们注意到,2016年高考全国共有九套语文试卷。其中,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三套,另有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江苏、山东分省自主命制六套。2016年高考语文命题目,牢牢把握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改革主题,紧密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挥语文“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教育功能,提升命题质量,增强基础性、综合性,强化素养立意、能力主导,科学设计考试内容,体现语文考试的人文特点与时代气息。这就是今年高考作文题目出得好的精彩之处。
比如:教育部考试中心(全国Ⅰ卷)《奖惩之后》,教育部考试中心(全国Ⅱ卷)《语文素养提升大家谈》,教育部考试中心(全国Ⅲ卷)《小羽的创业故事》;北京《“老腔何以令人震撼”或“神奇的书签”》,浙江《虚拟与现实》,上海《评价他人的生活》,江苏《话长话短》,天津《谈谈“我的青春阅读”》,山东《备好的行囊》,等等,都是满满的正能量落地,考生们非常喜欢。
此举可谓有突破,基本跳出了以往高考作文题目出的偏、出的死、出的难等狭小天地,开拓出让考生开口讲话、动笔写文、用心思考的新天地。这完全符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考改革的指示要求,重视终身学习,激励人才成长。聆听习近平总书记教诲,弘扬高考作文题目精神,一切都在于获得“备好的行囊”。(薛宝生)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邮箱:ChinaJili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