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年春晚热门小品《扶不扶》的故事在榕上演。近日,福州的王先生看到一名白发老人突然倒在自己车门边,他让路人先帮忙录像,自己再扶起老人。了解到老人独居后,他特别担心,希望通过晚报呼吁老人的家人能“常回家看看”。(7月7日《福州晚报》)
八旬老人突然倒地,无疑需要及时救助。但是老人倒在王先生车前,处理这样的事情确实比较棘手,如果遇到碰瓷者,王先生恐怕会“吃不了兜着走”。王先生主动搀扶倒地老人,这种道德正能量无疑值得肯定。但是,王先生搀扶倒地老人之前先请路人录像取证的细节,令人难以释怀。救人不得不先留“心眼”防止敲诈,艰难的行善语境值得反思。
从彭宇案到李凯强案,从救人前录像取证,到路人只围观不施救,近年来这方面的案例屡见不鲜。有网友表示,做十次好事,一次被讹就完了。担心被救者与家属诬陷。在某种意义上讲,担心被诬陷、怕惹麻烦,代表了大部分围观者的心态。“扶不扶“俨然成了一个艰难的决定。
毋庸讳言,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见义不为、各扫门前雪的人确实存在,但这种人毕竟不能代表社会的主流。更不等于大家都认同这种做法,这种做法不仅不应被提倡,还要受到谴责。看见有人受伤倒地,你忍心不帮扶一把吗?如果大家都不出手相救,自己伤害他人的嫌疑、被讹诈的风险是不存在了。但是人的道德底线与道德风尚也被抛到了九霄云外。即便你不懂救护常识,担心对伤者造成二次伤害,拨打110与120总该可以吧。
应该承认,做好事确实存在反被诬陷的问题。当今社会确有人恩将仇报,讹诈好人。山东烟台一位老人俯卧在地,过往行人很多,却没人敢扶。此时一小伙子跑过来,立刻拨打了120,并慢慢将老人扶起。孰料,救护车到来前,昏迷的老人苏醒过来,第一句话就是:“你怎么撞我?”幸亏小伙子是巡逻交警,随身携带着执法记录仪,才得以还清白。还有人悲观地认为,“彭宇案”一纸判决,让中国的道德水平倒退了30年。但是我们在思考如何避免好人被诬陷的同时,不能曾经因为有好人被冤枉,就忘记了自己的道德责任。对亟需救助的人不闻不问。试想:面对老人倒地的现实,如果没有像王先生这样“多管闲事”的人,老人又该做何感想?他们以后又如何坦然见义勇为、乐于助人?冤枉小学生的四川达州老太家属不是受到了处罚吗?南京市后来公布的彭宇案真相不是说明彭宇确实撞了宋老太吗?
虽然一个热心的王先生难以改变“扶不扶”的舆论导向。王先生录像自保还给这场见义勇为行动平添几分悲壮色彩。但是我们都有义务坚守道德底线,建设自己的灵魂家园。正如春晚小品《扶不扶》的经典台词所说:“人倒了还可以扶起来,人心倒了可就扶不起来了”。只有人人献出一份爱,世界才会变得更加美好。在智能手机普及的网络时代,先录像、拍照取证再救人也不失为一种次优选择。
当然,要激活更多民众的向善之心,还需思考如何搭建人际信任平台。化解“录像取证”的现实尴尬。对此,除了道德舆论呼吁以外,我觉得深圳此前奖励救人少年树立了道德标杆,四川警方拘留讹人老太家属起到了警示作用。如果更多的事实真相被还原,更多的真实的肇事者被绳之以法;如果“行善有奖”的物质激励、精神鼓励和“讹诈有罚”的法律惩处变成法律制度常态;“扶不扶”将不再是一个“艰难的决定”。(叶祝颐)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邮箱:ChinaJili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