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在征集新地名的通告中附上了暂时拟定的地名“定军山市”,这些日子陕西勉县吸引了不少关注。有人就提议,算一下因为改地名而增加的开支。当然,勉县的地名更改,源于撤县设市的契机,即便沿袭原地名,行政区划的调整带来的支出也难以避免。但对于那些有意更名的地方来说,改地名的成本账,值得好好算一算。(8月3日 《人民日报》)
地名,是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其如同人名不仅是识别符号,更是记载了一个历史时期的特征和文化;同时地名也常反映当地当时的某些自然或人文地理特征。正因为如此,当有人提起某一个地名时,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它所蕴含的文化意味:一方风土、历史文化,人情故里等等。当然,人们的生活、生产也都与其息息相关。由此,改地名是一件“改”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情。
一些地方想改个更响亮的地名,也算一种别样的时髦。陕西勉县的地名更改为“定军山市”,其中或多或少有些“潮”的成分。在改名的县市中,的确有些相对成功的案例。比如:思茅市更名为普洱市,安徽嘉山县撤县设市更名的明光市等等,这些地名的更改都获得了良好的效果,从而使得当地的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地名不是动动嘴,更要破费不少公帑。例如,改变印章、牌匾、户口等等,产生一定的花费是不可避免的。公共资财花了多少、花在哪里,都有必要关注。除此之外,我们还需留心这笔钱花得值不值,是否用在了“刀刃”上。如果花费了几百万为城市“改头换面”,却收获了少额的经济利益,反而带来了一定的伤害:割裂了当地的文化,破坏了当地的人文等相关政府部门可千万不要得不偿失,最后做起了“赔本的买卖”。对于这样的“经济账”还是应该认真算算吧。
因此,笔者希望,各地区对于改名后的“经济账”要全面地看、辩证地看,既要看眼前,又要看长远。至于政府工作人员,在决定改地名之前,要对更改地名后的发展做远期打算,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改地名这一事情,不要随波逐流,被眼前的利益所蒙蔽。这样才不会导致花冤枉钱办错事。(祖长云)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邮箱:ChinaJili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