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信息得到快速匹配,购物、交易更加便捷。不仅实体货物,连实习证明、医院病假条、公文报告、各式证件等,在网上都成了待价而沽的“商品”,不时热卖……这些“贴心”“周到”的服务,给社会带来的究竟是便捷还是隐患?交易行为除了违背道德原则,是否涉嫌违反法律法规、又该如何进行监管?(8月17日 央广网)
曾经被喻为城市牛皮癣的假证小广告,已经进入升级版。网络上各种假证甚至公文报告等的热卖,俨然出现了一条完整产业链。交钱买证、交钱领文,看似满足和方便了买方,证明了其具备某种资质、条件,或完成了某项工作,但以假乱真的背后,却是对诚信秩序的严重挑衅,必须到了刹一刹这种恶劣行为的地步。
网络上贩卖各种假证的盛行,源于现实生活中对“真证”的巨大需求,并且“真证”验证过程的漏洞百出给假证盛行提供了契机。大学生毕业前需要实习证明,但囿于各种客观原因,有的学生难以完成实习,学校方面又必须要求提交实习证明,两难情况下,买假的实习证明就有了现实需求。假的实习证明如此,其他的各种资质证明、假条,都是在满足买方“不当需求”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
假证盛行之下,对于那些拥有“真证”者显然是不公平的,对买假证者也是弊大于利的,表面上虽然花了小钱买了便捷,得了一时之利,但从个人素养方面却没有得到提升,特别是购买假的实习证明、别人代写的公文报告等,假的实习证明、公文报告,只是证明买方“实习过了”,公文写完,而用人单位却需要的是“实习经历和实习后的能力”,关注的是写作者的真正的写作水平。购买假证,既欺骗了他人,到头来是被坑的还是购买者自己。
网络的公开性、隐蔽性显然给网络假证盛行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但对敏感词的屏蔽作用还是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漏洞还是存在的,那些挂羊头卖狗肉,表面上做合法网络生意,背地里顺便起做销售假证等买卖的,不应成为漏网之鱼。还有通过QQ、微信等渠道销售假证的,仍然有加强技术监管的空间。
监管总是被动的。相对于制造和购买假证而言,不去催生假证的泛滥,从源头上遏制假证,有着非常现实和积极意义。一方面,对于那些可有可无,或者通过更为直接的渠道能够证明相关人员资质、条件的,要改用更直接的方式来进行检验、考察,去掉“领证”的环节,另一方面,对于确实需要领证的,也要加强日常性的监管和考察,不让“一证定终身”。当考察个人从“考证”变成“直接性的现实考核”时,买假证的市场就会大为缩减。
做人是要真诚,虚假永远不能铸就个人成功的高峰。同时,市场是用来培育的,对于不法市场,当然是需要治理和打击的。网络假证盛行,不光要反思买卖市场本身,加强市场监管,对催生假证市场的源头反思其实更为重要。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杜绝假证泛滥之势,对“证”下药才能药到病除。(张立)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邮箱:ChinaJili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