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住进养老院”呼唤社会救助精准化 焦点话题-长白时评 侯薇 2296830

报料电话:0431-86736969

“孩子住进养老院”呼唤社会救助精准化
2017-01-03 来源: 中国吉林网

  小龙跟着父亲从河南开封来到厦门,挤在一个不足14平方米的单身公寓里。2016720日晚饭后,小龙看着父亲被戴上手铐,一同随其坐警车到了警局。在派出所哭着睡了一夜后,他被送往集美爱心养老院,一住就是五个月。近日,已转送到厦门市救助管理站的9岁的小龙,将实现回家的梦———在失去父母照看5个月、辍学半年后,他将在工作人员护送下,回到远在河南的老家。(1月2日《南方都市报》)

  在养老院里住了几个月之后,小龙终于可以回家了,可以回到家乡河南了。问题是,到了河南之后,他的路该如何走?谁来照顾他的未来?如果依然需要救助是不是还要住进养老院里?

  跟随着父亲来到厦门,没想到父亲却触犯了法律。这个时候,有关方面无疑是柔情的,在没有人照看小龙的时候,警方将其送到了养老院里,让其和那些老人生活在一起。可是,这种关爱里,也存在巨大的缺口。一来,养老院里都是老人,而小龙是个孩子,几个月里只和老人生活在一起,必定会对心理健康成长造成影响。二来,孩子正是上学的时候,而小龙却几个月都没有学可以上,只能被困在养老院里。

  在外出务工的大潮中,其实这种尴尬的现象是很多的。一些外出务工人员会因为经济所迫等等原因而铤而走险,而步入犯罪的深渊,有的甚至是父母双方都触犯了法律。这个时候,就会出现一种现象:父母入狱了,孩子无人照看。这些犯罪嫌疑人的子女该何去何从?

  一般情况而言,警方会从其他途径解决嫌疑人子女的安置,要么送回老家,要么找到社会机构托管。问题是,眼下还没有正规的托管渠道。于是,也就出现了“孩子住进养老院”的尴尬。在将孩子安置在养老院的过程中,警方也是积极作为的,毕竟孩子不可能永远留在派出所里。问题是,将孩子安置在养老院不是最好的途径。养老院是老人居住的地方,将孩子安置在养老院里,孩子不能适应这种生活环境。而且也导致了孩子无学可上的困境。

  其实,有错的不是警察,而是我们还没有建立到位的,精细化的社会救助机构。纾解“孩子住进养老院”的尴尬,需要我们实现精准化的救助。对于父母犯罪的子女,尤其是对于无人照看的父母犯罪的子女,应该有专业的救助机构。父母犯罪是父母的事情,不能让孩子的心灵留下残缺不全的遗憾。只有更加专业的救助机构出现,才能让“小龙们”健康的成长。一方面,要确保他们有学可上。一方面,要确保收留他们的机构更适合孩子的成长。再一方面,要设置专人纾解“小龙们”的心理困惑。

  在父亲异地犯罪之后,警方对小龙的安排是温暖的,但是这虽然是关爱,也是尴尬,因为像小龙这样的孩子确实不该进入到养老院。“孩子住进养老院”关爱的缺口如何弥补?完善精准化社会救助体系,才能纾解“孩子住进养老院”的尴尬。(郭元鹏)

责任编辑:侯薇
中国吉林网微信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中国吉林网 评论出品

邮箱:ChinaJilin@126.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