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播中的反腐剧《人民的名义》成为这个小长假以来网友点赞的“良心剧”。该剧从国家某部委项目处一位处长被人举报受贿开始,一步步牵出错综复杂的官场内幕,最高官员涉及到副国级。那么剧中人物的原型到底是哪些呢?剧中的副国级人物形象或是揉捏了多位贪官的综合形象。(4月7日新华社)另据媒体报道,《人民的名义》导演回应“没一个正面警察形象”:请继续追剧。 早先从网上看到这部电视剧所谓“剧透”等等一些热身的信息碎片,我以为又是惯常的炒作而已。前几天,在大学读书的侄女兴冲冲的在微信家人群里向我们隆重推荐《人民的名义》,我在想,能打动00后大学生的,该是一部怎样的电视剧呢? 要说他们对宫斗剧始终抱有浓厚的兴趣,一集不拉的追下去,连网聊的风格都跟着变了调儿,我一点不奇怪。但他们居然对反腐题材的电视剧一看就上瘾,还迫不及待的要与亲友分享。可见,这一定是部不走寻常路的连续剧,想必与铺天盖地的那些战争神剧有着大不同的套路。看了两集后,觉得尽管有好几处硬伤,但还是觉得它的亮点不是一般的亮。是照亮黎明前黑夜的那种微弱中透出执着与希冀的光亮。 《人民的名义》刷屏朋友圈,被不少年轻人点赞:“《人民的名义》,真正的好剧。”“《人民的名义》,现代版官场现形记,真心好看。”“《人民的名义》尽显官场生态,真的太精彩了,就是更新太慢,看得心欠欠的啊。”《人民的名义》,被称为“史上尺度最大反腐剧”,从观众的反应看,确实不虚其名。其间媒体分析,《人民的名义》热播,标志着沉寂十年的反腐题材剧高调复苏,与现实中轰轰烈烈的反腐行动交相辉映。 我对这部反腐力作有多重解读。对为政者的生态来说,就是一面极好的镜子。那些激起人们共鸣或者惊诧的对白,无不是一记记警钟在振聋发聩。在现实生活中,平头百姓在跟官员打交道时那些耳熟能详,又令人一脸无奈的大话官话套话,能在电视剧中得到生动的再现与鲜活的复制,打造了一面锃亮的、窥见灵魂的明镜。 只要看了这部电视剧的官员们,就会下意识的照照镜子,整整衣冠,从电视剧找找自己的影子,以修养自己的官德,改进自己的作风,矫正自己的做派,时时警示自己不要地成为电视剧某个人物的“产后原型”,时刻铭记纪律规矩与责任担当,牢固确立政治品质与道德底线,真心实意为人民服务,进而可望改变整个政治生态。 一部真正好的反腐电视剧,就是要淋漓尽致地把丑恶的东西撕开来给人看。在现实生活中, 羡慕贪官有本事、有能力、有门路,崇尚“有权就有一切”、“升官发财”、“鸡犬升天”。“羡腐”成为一种社会心态,而“助腐”更是助纣为虐的帮凶。 在一些人眼里,公器私用、权力寻租根本就没有罪恶感,反而成了攀比、炫耀的资本,成了衡量一个人拥有多少社会资源、呼风唤雨的标志。《人民的名义》从深层次大胆剖析人性的“原罪”,辛辣揭露贪婪人性与权力联姻,使得重权者“幽暗意识”膨胀发酵,成为精心包装下的“双面人”。 虽然这与中国几千年的官本位价值观有着密切的关联,但是时代诉求的廉政文化的缺席,让散发着铜臭气味、蕴含社会潜规则的腐败文化捷足先登,大行其道,一直是反腐软实力软而不挺的缺憾。《人民的名义》揭示的“反腐内幕”也好,贪官虚伪的嘴脸也罢,尽管味道可能是苦涩的,甚至令人怀疑人生,然而,人们有信心,有期许,从剧情的推进中会看到希望,看到有好人,有好官,好警察。 正如鲁迅先生说的,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无疑,《人民的名义》将为整个社会风气的转变,摒弃“非廉文化”开历史之先河,促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社会风尚,让人民真正觉醒起来,积极主动参与到跟身边的腐败行为作斗争的行列中来。 法国剧作家博马舍的《费加罗的婚礼》中有一句经典台词:“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我早就发问过,面对如百足之虫的腐败现象,一直让作家们噤若寒蝉,还是让他们“写”无忌惮?这一回,《人民的名义》给出了正面的回应。仅仅十天时间的审查,足以洞见,反腐高层的自信与勇气。 文艺的“讽刺之鞭”,远比纯粹从道德与规则层面的说教要远胜一筹。让文艺更多的关照现实,天蹋不下来!更值得关注的,《人民的名义》收复民心,盛况空前,绝非打一两只“老虎”、拍几个“苍蝇”所能比拟。因为它直达百姓的内心,共鸣是最可宝贵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反腐一直在路上,没有剧终,期待更多文艺工作者创作出更好看、更过瘾的现实题材作品,令腐败文化成为过街老鼠,将公众喜闻乐见的廉政文化进行到底。(梁江涛)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邮箱:ChinaJili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