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感恩母亲的节日,5月14日——母亲节的即将到来,让亿万国人再一次感受到母爱、爱母的神圣与伟大。尽管这个节日起源于西方,但中国人一直牢记着每年的5月第二个星期日,是不能错过的重要节日。母亲们也会在这一天来临之际,享受着儿女们那份真挚的“爱”与“孝”。比如:会有儿女们送来的贴心礼物,会有来自手机、博客、微信的声声祝福,还会有家人聚餐的亲情相伴,更会有“坐飞机看大海”的周游快乐。至于捧上一束康乃馨,跪着献给妈妈,那场面真真切切地充满着诗意,令人心灵震颤,感动不已。母亲节来临,呼唤母爱、爱母落地,举国温暖。
其实,在我们中国,自古就有母爱、爱母的精彩故事,由此而形成的母爱、爱母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并一直延续到了今天,可谓意义深重,影响深远。比如:“孟母爱子重教三迁住房”、“岳母刺字教子尽忠报国”,“刘恒亲尝汤药为母治病”、“江革行佣供母讲究孝廉”,等等,这些古老的母爱、爱母佳话,从来就没有被淡化过、被遗忘过,其留下的思想行为烙印深刻,并不断凝聚起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母爱、爱母智慧、精神和力量。当今中国,母爱、爱母暖流更加滚滚向前,在温暖人心的同时,也以富有新时代新内涵新动力的伟大母爱、爱母催人奋进,引领人们学会做人做事。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代著名诗人孟郊的《游子吟》,表达的深情母爱、爱母之意、之情,不知道教育了多少代人,我们的母爱,我们的爱母,作为儿女虽说心怀感念,非常珍惜,但我们却难以报答恩似海、情如山的母亲。清代戏曲家、文学家、诗人蒋士铨的《岁末到家》,至今读起来还深受触动。“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作者把母亲对爱子那般无微不至的关怀,自己出外谋生却没有成就、没有尽到儿子照应母亲、安慰母亲的责任,其内心愧疚描写得极其真实、生动,竟然让所有游子泪流满面,心酸到了家。
聆听一个个古人故事,赏析一首首古诗,读懂母爱、爱母可谓收获匪浅,我们中国人给母亲过节,母亲节释放出来的亲情正能量,彰显出中华民族“爱”与“孝”的优良基因。我们传承,我们弘扬,我们行动,母爱、爱母都需要升华。记得2013年5月12日母亲节到来的前夕,《新华日报》记者到南京多所高校进行采访,亲眼目睹了“90”后学子们的“爱母真相”。当年5月10日中午,在南京大学鼓楼校区南园“感恩母亲节”活动现场,化学化工学院研一学子王洋等同学,正在给母亲写贺卡。“言语太轻,母爱太重,越长大,越不擅长表达……有一句话一直都没说,现在我想大声对你说:妈妈,我爱你!”如此的内心深处表达,可谓深入骨髓。
也是在当年的5月10日,南医大举行了迎接母亲节座谈会。医政学院19岁的大一学生卜志静不仅参加了座谈会,还当着老师和同学的面,讲述了一段“说不出口的感谢”。卜志静坦言,一说到后妈,一般人的第一反应可能是白雪公主的继母。“我也知道后妈不容易,但内向的性格使我找不到与她相处的方式。”“妈妈快50岁了,好像化妆品买得也少了,饭桌上话也有些少了,只是看着我和姐姐说笑。我上学离开家的时候,她也不再叮咛,只是默默地帮我收拾东西。母亲节到了,我想说出心里一直说不出口的感谢:‘妈,真的感谢您在我需要母亲的时候陪伴着我。’” 后妈,这个字眼儿听起来很苦涩,但却以母爱赢得了卜志静爱母之音的抒发,后妈也是妈,心里甜甜的。
母爱、爱母,无疑是一个家庭发展的大事。正确的家教、清爽的家风,无不来自于母亲的言传身带,无不来自于儿女的继承发扬。当然,母爱、爱母,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唱响向善向好向上新时代进行曲的响亮音符。作为家庭,作为社会,都应撑起母爱、爱母这片天,为母爱点赞,为爱母歌唱。“希望大家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这三个“注重”,是习近平总书记去年12月12日在亲切接见参加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代表时的重要讲话,更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教诲和嘱托。母爱、爱母,如同家庭、家教、家风的强大支点,我们必须身体力行,进一步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个“注重”。(薛宝生)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邮箱:ChinaJili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