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给全省高考创造一个良好稳定的社会治安环境,河南省市县三级公安机关高考期间投入的警力将不低于10万人次。为切实维护高考公平,全省公安机关加大对涉考犯罪的打击力度。郑州、开封、漯河、南阳公安机关根据有关线索,连续侦破了7个涉考违法犯罪团伙,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41名,刑事拘留27人,收缴作弊器材18套,极大地震慑了违法犯罪。(6月7日《郑州晚报》)
高考正在进行时,我们在祝福考生考出理想成绩的同时,维护高考公平无疑十分重要。为了防范高考考试舞弊行为,从教育部到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密集部署考试纪律,从人脸识别,到查验指纹;从摄像头360度监控,到“无人机”监测无线电;从大学生高考期间不许请假防替考,到高考作弊判刑……高考舞弊防范措施不断升级(高考第一天还有消息说,有考生因为金属拉链不能通过考场安检无奈撕破衣服),今年高考被公众称为“史上最严高考”并不为过。不可否认,这些措施对于净化高考环境,维护高考诚信具有积极意义,公安机关考前侦破舞弊大案,打掉涉考违法犯罪团伙,对不法分子与试图舞弊的考生无疑具有威慑作用。
换个角度讲,高考诚信问题,除了考试环节的舞弊以外,高考加分、保送、自主招生的公平诚信问题也是疑云重生。官员、富人与教师子女垄断大部分高考加分特权、保送指标,就是无法绕去的问题。南方某高校此前在梳理总结该校10年“保送生”情况时发现,绝大多数“保送生”为厅局级领导干部的子女。来自中国青年报的调查显示,高考加分已和择校费、大学高学费一起,成为公众心中的三大“教育不公平”;76.9%的人建议取消一切可能滋生腐败的高考政策,让高考重新“裸”起来。取消高考加分固然有因噎废食之嫌,但是表达了公众对高考加分政策变形走样的公平焦虑。比录取分数低200分的学生通过金钱铺路“点招”人民大学,人民大学原招生处长蔡荣生因受贿千万元落马更是对招生腐败的深刻警示。
“罗彩霞”事件,以及后来曝光的多起翻版“罗彩霞”事件,涉及到的高考录取诚信问题,更是让人无法释怀。在手眼通天的权力面前,多道监管关口都成了一推就开的虚掩大门。“罗彩霞”事件除了冒名者的父亲王峥嵘因伪造、变造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被追究刑责,邵东县一中教师张文迪和原邵东县界岭派出所所长姚亮生被处分以外,教育部门、招生部门、贵州师大都相安无事。如此轻描淡写查处高考录取舞弊事件,高考录取公平难以让人放心。
高考公信屡受质疑,教育部门升级高考舞弊防范措施,警方精确打击舞弊团伙无疑很重要。但是,维护高考公平是一个系统工程,如果相关部门仅仅打击考试舞弊,恐怕解决不了高考诚信问题。相关部门在严打考试舞弊的同时,也要严打权力舞弊,加强高考命题、保密、考试、录取诸多环节的监督管理。一方面,教育部要创新高考命题制度设计,加强考试管理,严明监考纪律,依法落实舞弊责任追究。另一方面,要征询各方意见,对各种高考加分政策与自主招生程序进行全面清理、规范,制定科学全面的人才评价标准。避免地方各自为政、随意加分,防止自主招生权力沦为蔡荣生们的提款机。更为重要的是,“正义以看得见的方式体现”,教育部等部门要痛下决心砸破招生录取暗箱,合理分配各地招生名额,并把详细招考信息放在阳光下暴晒,自觉接受舆论监督,避免权力之手染指高考,维护高考公信力与广大考生的切身利益。(叶祝颐)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邮箱:ChinaJili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