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门诊输液,促进全民健康 焦点话题-长白时评 侯薇 2795636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取消门诊输液,促进全民健康 焦点话题-长白时评 侯薇 2795636

报料电话:0431-82902222

取消门诊输液,促进全民健康
2019-01-08 来源: 中国吉林网

  早在两年前,也就是2016年9月16日,央广网曾根据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的消息作出报道说,“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这个医学基本原则,在现实中却常常呈逆向顺序。截至目前,安徽、浙江、江苏、江西等全国多地已明确出台对门诊输液的限制性措施,直至全面取消。对此,专家提出了建议。即:不搞“一刀切”,规范门诊输液行为,强调医生根据不同病情合理用药。

  两年后,吉林省也采取了一定的行动,首先在一部分医院取消门诊输液。1月7日,来自中国吉林网的消息说,随着1月6日起吉大一院取消成人普通门诊输液,截至目前,全省已有11家省、市、县级医院取消成人普通门诊输液。不过,报道提醒人们值得关注的是,目前急诊、儿科门诊输液不在取消范围内。如果患者到门诊就诊,要求必须输液,该咋办?省卫健委医政医管处处长林天慕曾作出表示,对于成人普通门诊病情危重患者,应首选收入医院治疗,符合急诊就诊指征的,可前往急诊治疗。患者病情相对平稳,可由门诊医生开具处方建议就近就地到社区门诊输液。

  这意味着吉林省已经大面积取消医院门诊输液,“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这个医学基本原则,也回归到了原点,维护了正向顺序。门诊输液之所以被取消,其个中道理很多人会很清楚。在追求全民健康、实现全面小康的今天,每一个人的健康都很重要。当然,由于客观和主观因素影响,一些人们的健康状况并不是那么理想,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男科病、妇科病、内科病、外科病,等等,总会上身,甚至缠身,严重影响了学习、工作和生活,适当用药用针和输液,也是一种基本的选择。如果过度求医用药,靠输液治病,那么可能就会产生一些不良的后果。于是,必须坚守“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这个医学基本原则。

  数据显示,我国每人每年输液的平均水平是8瓶,远远高于国际上的人均2.5—3.3瓶的水平。而在门诊输液的药物中,70%含抗生素类的药物。大量滥用抗生素,会增加耐药细菌的产生,最后导致无药可用。很多专家已经亮明自己的观点和主张,门诊输液或者不输液是一个医疗行为。当然,我国的门诊输液中参杂了利益因素。尽管目前通过深化医改,实行医药分离新制度,但门诊输液现象还是禁而不绝,这其中的猫腻有没有、有多少,该怎样解决,恐怕还需要时间给出答案。从这个角度看,果断取消门诊输液,无疑不是一个斩断利益链,保护病人安全的好举措。随着抗菌药物治理工作开始进入制度化、常态化管理阶段,吉林省乃至全国必将加强静脉输液管理,减少因趋利而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等后果的发生。

  问题是我们的患者一定要充分理解和掌握“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这个医学基本原则,绝对不可一有什么病情显现就要求医生进行门诊输液,似乎离开门诊输液就会失去疗救机会,而威胁生命。必须知道,抗生素等只能治你一时的病,却救不了你一生的命,靠医靠药维持所谓的健康,那是很有效的选择,弄不好将自己变成“药罐子”“输液瓶子”,那可是葬送了生的前程。增进健康是多方面的措施保证,吃药打针、输液只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下策,一般而言还是远离为好。而合理膳食、均衡营养,科学生活、保持乐观,则胜过所有药物。

  健康,对于任何一个人而言,都是至高无上的。没有健康,就没有幸福。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没有健康,一切免谈。取消门诊输液,是向促进全民健康目标迈出的一大步。而规范门诊输液行为,强调医生根据不同病情合理用药,不盲目输液,同时引导患者理性对待“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这个医学基本原则,学会正确求医用药则是最关键的一环。只要门诊强化导向作用,提供必要的宣导服务,我们就会有效减少输液。(中国吉林网特约专家评论员薛宝生)

编辑:侯薇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
中国吉林网微信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中国吉林网 评论出品

邮箱:ChinaJilin@126.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