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印发了《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年)》,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在第二章关于“推动全社会增强法治观念”中强调,全民守法是法治社会的基础工程。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培育全社会法治信仰,增强法治宣传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使法治成为社会共识和基本原则。
全民守法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基础。党的十八大报告就曾指出:“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全民守法对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年)》再次强调推动全社会增强法治观念,并就全民守法提出明确要求,无疑对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极其重要意义。因此,从落实层面,应该抓好“全民守法”这个法治社会基础工程。
推动全民守法,要加强普法教育。教育和宣传是影响人们意识、思想和观念的重要手段。要全面贯彻“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落实普法的牵头单位,明确党政主要负责人的普法责任人地位,做到普法有的放矢。党政一把手要带头增强其法治意识,推动领导干部“研究问题先学法、制定决策遵循法、解决问题依照法”,正确处理权与法、情与法、利与法的关系。还要注重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利用互联网+思维完善信息化建设,拓展普法覆盖面,才能让更多人知法、懂法、守法。同时,要推动建立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律师等以案释法制度,增加法律法规的可接受性。
推动全民守法,要培育和弘扬尊重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推动全民守法重要的是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将守法责任纳入青少年责任意识培养体系中,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增加法治内容,增加体验式法治宣传活动。国家普法资源向中西部地区倾斜,促进普法均衡化,缩小地区差距。激发和鼓励社会组织发挥自治能力,激活社会组织自治规范、乡规民约、行业自治章程等非正式规范的普法功能,引导公民共同参与法治建设全过程,提升全社会守法意识。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推动全民守法,要建立起法治各环节的有效互动。在立法层面,要坚持开门立法,进一步提高民主性和科学性,增强法律的可实行性,确保人民群众参与和提出意见的权利,通过专家论证、听证、公开征求意见等方式广泛听取民意,让人民意志贯穿国家立法中,凝聚起人民群众内心对法律的内在认同感。在执法层面,要进一步强化公开,建立执法者和社会公众的良性互动,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实现公正廉洁执法。同时还要推进司法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公开,提高司法活动的透明度,拉近人民群众与法律的距离,增强法律对人民群众的可接近性,让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蔚然成风。
全民守法,是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是高扬法治旗帜的基础工程。只有全社会真正学法、懂法、用法,做到全民守法,法治建设才有坚实根基,改革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才有坚强的保障。(久泰平)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邮箱:ChinaJili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