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长白时评:青年守住“粮”心,端牢“中国人饭碗”后继有人 焦点话题-长白时评 罗丹 3580305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地评线】长白时评:青年守住“粮”心,端牢“中国人饭碗”后继有人 焦点话题-长白时评 罗丹 3580305

报料电话:0431-82902222

【地评线】长白时评:青年守住“粮”心,端牢“中国人饭碗”后继有人
2022-05-26 来源: 中国吉林网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就体现在这里。确保粮食稳产增产,端牢“中国人饭碗”,一个重要战略就是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抓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最近,在四川泸州的泸县,使用稻虾种养模式生产出来“稻虾米”,符合绿色生态的标准,没有打农药,用的是有机肥。它不仅高产,而且优质,并且还很安全。“我相信这个产品一定会有很广阔的应用前景。”谈起这款新产品,四川农业大学西南作物基因资源发掘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陈学伟信心满满。长期以来,陈学伟致力于水稻抗病机理与病原菌致病机理解析及应用研究,并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成为一名粮食安全“守护者”。

  然而,当年他报考四川农业大学时,曾被村民们误解为“上农业大学和在农村务农没有区别”,甚至连他的父母都期望他跳出“农”门。虽说这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例子,但其背后的故事,很有滋味,也很有价值。  

  有人说,大学的选择体现了考生的人生追求,考生所报考的学校以及被录取的专业,往往会成为他人衡量考生的价值标准。陈学伟不仅如愿入了“农”门,而且攻读研究生时,由本科阶段所学的茶学改为研究粮食方面的作物学。这样的选择源于心里有一种“悟农”的梦想,加之导师言传身教让他对国家粮食安全有所感悟,更加坚定了守住“粮”心、从事水稻高产与抗病研究的信心。

  由此自然联想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为了端牢“中国人饭碗”,袁老一生追逐“禾下乘凉梦”,他以祖国和人民需要为己任,以奉献祖国和人民为目标,一辈子躬耕田野,脚踏实地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

  袁隆平的梦,也是后来者的梦。2019年9月,袁老在湖南农业大学开学典礼曾寄语大学新生:“你们正值如花的年龄,也正是充满梦想的时候。但是,仅仅停留于做梦是不够的,我希望你们要树立理想,并努力为实现理想而奋斗。”这深情的寄语,不仅感染了湖南农大的新生,也敲响了无数中国青年的心房。这深情的寄语也启示我们:端牢“中国人饭碗”,需要守住“粮”心的后来者。

  陈学伟就是追梦的后来者。他读研究生时就发誓“我想加入这样的队伍,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为粮食高产作出自己的贡献。”陈学伟没有食言,他在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学习工作了7年之久,在收到母校回校任教邀请后,他婉拒了国外导师的挽留,决定回到国内,为母校的学科建设和发展添砖加瓦。陈学伟的选择背后,是家国情怀使然,也是对当年报考农大“悟农”初心的坚守,难能可贵。

  如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粮食生产国,粮食生产“十八连丰”的奇迹,让中国人端稳“中国饭碗”更有底气。但我们仍然要牢记袁隆平“一粒粮食能够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的叮嘱,更加注重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尤其是种业振兴的研究人员。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谈到打造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时强调,要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教育部支持有条件的高校根据自身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积极开展涉农相关学科自主设置工作,在研究生招生计划管理工作中,对涉农高校予以积极倾斜。我国有多家院校新增了“智慧农业”相关专业,其目标是培养更多有知识、懂应用的“新农人”,以满足农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规模化发展的需要。据农业农村部文件,截至“十三五”末期,“新农人”的重要代表——返乡入乡创业人员达到了1010万人。

  农关国本,粮系民生。一个国家只有立足粮食自给,才能真正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有能力有信心有底气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如果说陈学伟入“农”门守住“粮”心,只是一点点微光,但无数微光汇聚就可照亮中国种业振兴之路。也由此启迪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在选择人生之路时,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以守住“粮”心的理想,点燃农业科技之光,挑起粮安天下的重担,以聪明才智续写粮食生产新的“绿色神话”,为端牢“中国人饭碗”不懈奋斗,实现人生更大的价值。(久泰平)

编辑:罗丹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
中国吉林网微信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中国吉林网 评论出品

邮箱:ChinaJilin@126.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