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例由机器人自主搭乘地铁配送货,在深圳地铁里变成现实。近日,在深圳地铁2号线湾厦站,地铁配送机器人利用地铁的空闲时间段,通过AI调度算法+机器人技术实现无人化配送。
在地铁站厅内,便利店已成为城市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这些商铺长期面临“最后一公里”配送困境,传统物流方式在密集的城市空间和复杂的地铁环境中显得捉襟见肘。当配送车在地面苦寻停车位时,地铁轨道下方却有着大量未被充分利用的运力资源。瞄准这一资源错配的痛点,巧妙利用地铁空闲时间段,通过AI调度算法+机器人技术实现无人化配送,为全球机器人提供了崭新的应用场景。
与传统配送方式相比,机器人地铁配送展现出惊人的效率优势。根据项目测算,仅需部署41台配送机器人,即可覆盖7-Eleven在深圳地铁所有门店的旺季配送需求。这一数字背后是多重效率提升的叠加效应。地铁运输不受地面交通拥堵影响,运行时间精确可控;机器人可全天候工作,利用地铁平峰时段空闲运力,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在配送时间缩短的同时,运输成本也大幅降低,无需人力跟车配送,显著降低人工成本。这群特殊的“打工机器人”拥有令人惊叹的技能组合,体现出数字背后的效率革命。
随着深铁与万科在“轨道交通+机器人配送”领域的深入合作,一个更加绿色、高效、智慧的轨道物流新生态正在形成。这些机器人“打工仔”将逐渐从“新奇事物”变为城市生活的常态。未来的地铁系统可能演变为多功能基础设施。在运送乘客的同时,其空闲时段的运力资源将被用来构建地下物流网络,形成“人流+物流”的双重运输体系。更具想象力的是,这种创新模式为全球城市提供了解决“最后一公里”配送难题的新思路。当地面交通日益拥堵,向地下要空间、向科技要效率,成为超大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值得一提的是,深圳市政府和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在推动科技创新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龙岗区通过构建“政策+场景+资源”三位一体服务体系,成功帮助多家本地企业实现了从技术研发到市场应用的快速转化。其中,煜禾森科技公司自主研发的模块化通用机器人底盘平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款平台就像机器人的“百变躯干”,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安装相应的组件,从而满足物流、安防、能源等多个领域的实际需要。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我们的生活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2025年正成为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国内企业已实现千台级交付。在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地政策支持下,人形机器人被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体系正在建立。与此同时,人工智能正深度赋能科研领域。北京出台全国首个科学智能专项地方政策,提出到2027年建成科学基础大模型,建设不少于10个高质量科学数据库。科技革命的多点爆发,无疑为这场物流革命带来了更多可能。
在全球范围内,无论是无人驾驶汽车逐渐普及,还是智能家居设备日益走进千家万户,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比如,在地铁之外,人形机器人正在工厂拧螺丝,AI大模型在实验室加速科研突破,具身智能系统在街道巡逻执勤。于是我们可以看到,未来发展过程中,科技不再悬浮于实验室的精密仪器中,而是穿梭于地铁车厢、便利店货架和早晚高峰的人流之间——它正成为城市呼吸的一部分。(四岳)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邮箱:ChinaJili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