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捏把黑土冒油花,插根筷子能发芽”,这是吉林作为世界黑土带核心区的真实写照。全省87%耕地为黑土,90%粮食产自黑土,这片土地不仅是吉林的根基,更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2020年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视察时,专程到梨树县察看黑土层土质培养和玉米长势。他充分肯定梨树县探索实施的玉米秸秆还田覆盖措施,强调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吉林省认真遵循教诲,牢记嘱托,在节约集约用地、严守耕地红线的工作中稳步前行,催生了吉林守护“大熊猫”、筑牢“大粮仓”的壮阔实践。依托黑土地资源禀赋,2024年粮食播种面积实现19连增,总产首次跨上850亿斤台阶,达到853.2亿斤。
科技赋能,“梨树模式”焕新黑土生命力。 黑土珍贵,形成一厘米需数百年光阴,却因耕作与侵蚀而变“瘦”变薄。梨树县探索的“少耕免耕、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模式,如同为大地盖上一床“生态棉被”:防风固土、涵养水分、滋养蚯蚓、增厚黑层。2025年,“梨树模式”在梨树适宜区域将基本全覆盖,东北推广面积超1亿亩,黑土地重焕蓬勃生机。更令人振奋的是,吉林一号卫星遥感、无人农机、大数据等尖端技术加速融入,“院士工作站+科技联盟+科技小院+推广站+示范户”的“五位一体”模式应运而生,推动保护措施迈向“一地一策”的精准化、智慧化新阶段。2024年,吉林省保护性耕作面积雄踞全国首位,更实现了秸秆全覆盖技术“国产化”、免耕机具“中国化”、技术推广“系统化”的跨越。
制度护航,田长织网守护每一寸沃土。 守护“大熊猫”,离不开坚实制度根基。吉林率先成立省级黑土地保护领导小组及专职机构,颁布全国首部黑土地保护地方法规,启动“黑土粮仓”科技会战,首创测土配方施肥手机信息服务系统。2021年,“田长制”在梨树率先探索后迅速全省铺开——省市县乡村五级田长责任明确、层层守护,356名田长与1028名网格员定期巡田,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覆盖监管网络,让每一块黑土地都有了“守护人”。
沃土生金,“三链”融合催生发展新动能。肥沃黑土不仅多产粮,更催生了“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的产业新图景。吉林鲜食玉米产业蓬勃发展,年产能24亿穗,产值超40亿元;吉林大米品牌价值高达462亿元,形成强大品牌矩阵。延边光东村等地的稻田风光与民俗旅游巧妙融合,接“二”连“三”,铺就乡村振兴新路径。国家级长春农高区(玉米主题)建设如火如荼,已吸引多家种业龙头,建成国际种业研发中心,年销售玉米种子9000万斤,成为东北种业高地,为黑土地上的“中国芯”注入强劲动能。
从“捏把黑土冒油花”的天然禀赋,到“插根筷子能发芽”的蓬勃生机,吉林牢记嘱托,以科技之犁深耕保护之道,以制度之网筑牢守护之基,更以产业之链延伸丰收之悦。这跨越850亿斤的丰收答卷,正是对“保护好耕地中的大熊猫”最坚定的回答。当黑土地永葆青春,大国粮仓的根基必将更加稳固,希望的田野上必将续写更多金色传奇。(久泰平)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邮箱:ChinaJili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