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东北抗联精神 铸就新时代钢铁脊梁 焦点话题-长白时评 罗丹 3975937
传承东北抗联精神 铸就新时代钢铁脊梁 焦点话题-长白时评 罗丹 3975937

报料电话:0431-82902222

传承东北抗联精神 铸就新时代钢铁脊梁
2025-09-03 来源: 中国吉林网

  长白时评评论员 四岳

  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在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中,数以万计的抗联将士慷慨赴死,涌现出杨靖宇、赵一曼等一大批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他们用生命铸就了东北抗联精神,成为白山黑水间永恒的丰碑。

  东北抗联,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最早与日本侵略者作战、坚持时间最长、条件最艰苦、牺牲最惨烈的抗日武装,在生与死、血与火的磨砺中熔铸了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东北抗联精神是伟大抗战精神的重要体现,更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今天,这种精神仍然闪耀着不朽的光芒,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

  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是东北抗联精神的灵魂所在。在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期间,东北抗联将士们即使身处极端恶劣的环境中,依然保持对党绝对忠诚。“我一天也不能离开党”“死也要死在东北抗日战场上”,这是抗联第二路军副总指挥赵尚志对党和人民立下的铿锵誓言。由于斗争环境极端恶劣,东北抗联曾多次尝试联络党中央,但信件多被日伪截获,导致与党中央长期失去联系,这是极大的政治考验。1939年,冯仲云排除万难奔赴苏联,试图与党中央恢复联络,用长达3万余字的报告,表达了东北抗联渴望与全民族抗战汇成一股洪流的坚定意志。东北抗联自创建之日起,就坚信党是抗日救国的指路明灯。忠诚于党,成为东北抗联将士根植内心、触及灵魂的政治品质。

  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彰显了东北抗联将士们的家国情怀。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东北抗联将士展现了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这是抗日女英雄赵一曼笔下的家国情怀,也是抗联将士民族大义的真实写照。赵一曼将年幼的孩子托付他人,义无反顾地踏上抗日战场,即便在狱中受尽非人折磨,仍坚贞不屈地发出“我的目的,我的主义,我的信念,就是反满抗日”的呐喊。这不是抽象的口号和空洞的誓言,而是国家蒙辱之际的挺身而出,民族危亡之时的义无反顾,山河破碎之境的舍生取义。

  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则体现在东北抗联将士们面对强大敌人时所展现出来的顽强意志。日寇频繁“讨伐”、严酷封锁,一尺布、一斤棉、一粒粮都不准外运,东北抗联部队经常陷入“给养断绝”“弹药奇缺”的绝境。将士们只能以吃草根、嚼树皮、喝雪水果腹,在朔风凛冽、滴水成冰的极端恶劣环境中生活战斗。抗联第三路军总政治委员冯仲云在给上级的报告中,列举了“替代食物清单”,其中,马皮、松子、草根等都被列为“稀缺且无法满足需求之口粮”。面对这种极端环境,抗联将士没有屈服,他们以血肉之躯,铸成不可屈服的民族脊梁。

  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炬照耀新时代。东北抗联精神,是忠诚铸就的丰碑,是热血浇灌的信仰,是冰与火淬炼的英雄气、民族魂。当前,全球形势云谲波诡,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尤需从东北抗联精神矿藏中汲取斗争力量。当“躺平”思想不时出现,当精致利己主义偶有抬头,抗联战士“未惜头颅新故国”的牺牲精神如当头棒喝,提醒我们个体命运与国家前途血脉相连。在百年变局加快演进的风浪中,抗联精神教会我们,唯有以“风雨侵衣骨更硬”的坚韧意志迎击挑战,才能于惊涛骇浪中行稳致远。

  八十年过去了,东北抗联的精神火种从未熄灭。它在东北全面振兴的号角声中复苏,在民族复兴伟业召唤下焕发新生。那些坚毅笃定的目光、慨然前行的身躯,是密林篝火中映照出的民族韧性,是风雪冻馁中挺立的傲然风骨,这是一个伟大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气质,也是我们走向复兴的底气所在。

  80年前,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14年抗战取得最终胜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积贫积弱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要铭记历史、不忘国耻、奋发图强,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传承弘扬伟大东北抗联精神激发推动吉林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把属于我们的历史接力棒跑好,做出不负前人、无愧后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业绩。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要继续发扬光大东北抗联精神,将其融入日常工作和社会实践中去,培养出更多具备坚定信念、高尚情操和坚强意志的新时代奋斗者。

初审: 罗丹   复审: 韩方宇   终审: 朱宝明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
中国吉林网微信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中国吉林网 评论出品

邮箱:ChinaJilin@126.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