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时评评论员 吉时评
9月14日,一面浸染烽火、凝聚忠魂的战旗——“杨靖宇支队”战旗荣归吉林,这是一场贯通时空的精神接力。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伟大时刻,这面旗帜为英雄辈出的黑土地增添了新的光荣与梦想,成为我们追溯历史、启迪未来的精神灯塔。
战旗的背后,是一段用热血写就的史诗。“杨靖宇支队”发轫于白山松水、承载历史荣光,前身是1933年9月在吉林省磐石市组建的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是目前中国人民解放军唯一追溯到杨靖宇将军的作战部队。1945年10月,他们与挺进东北的八路军某部合编为“通化支队”。1946年2月,中共中央东北局将“通化支队”命名为“杨靖宇支队”,以此纪念杨靖宇将军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舍身殉国的英雄壮举。从此,这面战旗不仅是一个名字,更成为东北抗联精神最鲜明的象征。
这面旗帜所承载的,是一个民族在危亡时刻的不屈脊梁。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盛大庆典上,它作为英模部队荣誉旗帜之一,高擎于天安门广场,凝聚着国家的记忆与人民的敬仰。近二十秒的特写,不仅是对历史的凝视,更是对未来的昭示——中国人民从未忘记那些以生命换取和平的英雄,他们的精神依旧熠熠生辉,照亮着一个伟大民族的复兴之路。
战旗回归故土,是一场庄严的“精神寻根”。三面战旗将分别珍藏在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博物院和杨靖宇烈士陵园。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将成为吉林人民乃至全体中国人民永恒的精神坐标。它们提醒我们,东北抗联的14年浴血奋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最为艰苦卓绝的篇章;它们也告慰着长眠于林海雪原的英灵:你们的故事,有人传诵,你们的精神,有人继承。
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重要讲话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最为重要的一项,就是要从苦难辉煌的历史中汲取前行力量,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杨靖宇支队”战旗的荣归,正是对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有力回应。东北抗联精神从来不是抽象的口号,它是杨靖宇“国既不国,家何能存”的凛然担当,是赵一曼“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视死如归,是千万将士爬冰卧雪、嚼草食棉却永不屈服的忠诚与坚韧。
站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起点,我们更需从这面战旗中汲取磅礴力量。要以东北抗联将士如山的信仰锚定航向,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做到对党绝对忠诚;要以他们如火的爱国热情激励奋斗,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在推动吉林高质量发展与东北全面振兴中勇当先锋;更要以他们如铁的斗争意志直面挑战,在破解改革难题、应对风险考验中彰显胆识与锐气,做到困难面前不退缩,考验面前不妥协。
这面战旗的回归,为我们搭建起传承与弘扬的新平台。我们不仅要保护好这件珍贵的历史文物,更要深入挖掘、广泛传播其背后的故事。应通过主题教育、文艺创作、媒体传播等多种形式,让抗联事迹走进课堂、走进社区、走进人心,尤其要引导青少年深刻理解何谓忠诚、何谓担当、何谓永不磨灭的理想。
“杨靖宇支队”战旗所代表的,不仅是一段不能忘却的记忆,更是一炬需要永远传递的精神之火。让我们以最崇高的敬意,迎接这面战旗回到东北抗日联军的创建地、回到这片英雄战斗过的热土;更让我们以战旗为引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书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英雄篇章”,让东北抗联精神在吉林大地、在中华大地永远传承!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邮箱:ChinaJili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