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中国丰收图景里的“硬核浪漫” 焦点话题-长白时评 罗丹 3986307
感受中国丰收图景里的“硬核浪漫” 焦点话题-长白时评 罗丹 3986307

报料电话:0431-82902222

感受中国丰收图景里的“硬核浪漫”
2025-10-10 来源: 中国吉林网

  长白时评评论员 四岳

  金秋十月,稻菽飘香。当黑龙江的联合收割机轰鸣着将沉甸甸的稻穗卷入仓中,当吉林的盐碱滩上小龙虾破水而出、抢“鲜”上市,当辽宁的花生破土、河北的小枣挂枝……一幅幅热气腾腾的秋收画卷正在中国大地上徐徐铺展。农业农村部最新农情调度显示,全国秋粮收获已近四成,各粮食主产区陆续进入收获高峰期。

  这不仅是一场粮食的归仓,更是一场从“吃饱”到“吃好”、从“传统农耕”到“科技突围”的农业现代化大合唱。而在这一曲交响乐中,吉林省的稻与虾,正奏出最富新意的双重变奏,从而以矫健身姿走出一条“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生态农业新路径。

  稻香四溢,从“一粒米”到“一条链”,科技种出“金饭碗”。在吉林榆树,1500亩水稻基地的加工线年产能达10万吨,每天都有新鲜大米发往全国各地。这里的水稻,早已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旧模样。水田秋季打浆稻草全量还田、水稻旱育壮秧——这些听起来“高大上”的技术,正实实在在地让亩产提升25公斤以上,看似微小的数字跃升,背后是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的质变飞跃。同样,在永吉县,种粮大户于成喜的300多公顷有机水稻,一亩地多打100多斤粮。这不是偶然,而是“良种+良法+良机”的系统胜利。吉林主推的优质水稻品种,配合绿色集成增产技术,让“吉林大米”不仅香在舌尖,更硬在产量。

  龙虾飞舞,盐碱地里“长”出的“反季节神话”。如果说水稻是“传统强者”,那么吉林大安的小龙虾,则是“逆袭黑马”。谁能想到,那片“连草都长不活”的盐碱地,如今竟成了3000万尾小龙虾的“家园”!更妙的是,北方低温拉长了小龙虾的生长周期,使其在南方货源空档期上市,每斤卖到35至45元,价格高、销量大,这不但是“反季节销售”的教科书案例,更是“虾稻共生”模式的现实红利。小龙虾在稻田里除草除虫,排泄物还田作肥,真正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这不仅是生态循环农业的典范,更是农民增收的“金钥匙”。 从“不毛之地”到“聚宝盆”,吉林用小龙虾写下了现代农业的“硬核浪漫”——科技不让土地荒,创新让荒滩变“金滩”。

  丰收中国,不止于粮,更在于“丰”富的可能。今年的秋收,早已超越“收粮”本身,产业链的延伸与完善成为助推农业增效的关键。湖南中稻收获接近尾声,机械化率超90%;辽宁花生亩产多出100斤,加工成油与零食走向全国;河北小枣深加工为枣酒、枣汁,产业链不断延伸……“收”的是农产品,“走”的是产业链,“端”上的是百姓餐桌的多样化与高品质,从粮油作物到水产、瓜果,各式各样的农产品都进入收获季节,正源源不断走向百姓餐桌。这一切的背后,是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机补贴政策、种业振兴行动等国家战略的持续发力。于是,让世界看到,中国饭碗,不仅端得稳,更端得“科技范儿十足”。

  中国粮食丰收,是大地的回响,更是时代的答卷。当我们在超市挑选一袋“吉林大米”或一盒“盐碱地小龙虾”时,我们触摸到的,不仅是食物的温度,更是中国农业从“靠天吃饭”到“向科技要粮”的深刻变革。这个秋天,让我们为每一粒归仓的粮食鼓掌,也为每一只跳出盐碱地的小龙虾喝彩——因为,它们正一起,走向你的餐桌,也走向一个更丰盛的中国。

初审: 罗丹   复审: 孙晓云   终审: 张彦梅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
中国吉林网微信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中国吉林网 评论出品

邮箱:ChinaJilin@126.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