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35岁门槛”,激活更多沉睡的人才潜力 焦点话题-长白时评 侯薇 3987314
破除“35岁门槛”,激活更多沉睡的人才潜力 焦点话题-长白时评 侯薇 3987314

报料电话:0431-82902222

破除“35岁门槛”,激活更多沉睡的人才潜力
2025-10-14 来源: 中国吉林网

  长白时评评论员 久泰平

  近日,四川眉山、遂宁等地发布事业单位公开考试招聘要求,将应聘者年龄放宽到本科38周岁及以下,研究生43周岁及以下。此外,上海市2025年度考试录用执法类公务员公告显示,报考条件为年龄在18周岁以上,38周岁以下。

  这些率先“破冰”的举措,不仅驱散了职场人心中的“35岁焦虑”,更传递出一个鲜明信号:人才选拔不该被年龄框定,而应回归能力与价值的核心标尺。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这样的调整既是对人才的尊重,更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顺应,值得由衷点赞。

  长期以来,“35周岁及以下”的隐形门槛,像一道无形的墙,将大量优质人才挡在体制门外。这道门槛看似简化了招聘流程,实则暗藏三重弊端:其一,造成人才资源的严重浪费。35岁以上的劳动者,大多已积累了数年甚至十余年的工作经验,既懂业务逻辑又善解决实际问题,正值职业黄金期,却因年龄标签被剥夺竞争机会,相当于让社会错失了一批“即插即用”的成熟人才;其二,加剧就业市场的内卷化。当体制内岗位把年龄卡得死死的,年轻人不得不在35岁前拼命“挤赛道”,甚至为了“赶时间”放弃职业沉淀,盲目追求“稳定”,反而扭曲了职业发展的正常节奏;其三,与社会现实严重脱节。权威数据显示,我国劳动力平均年龄已从1985年的32.25岁升至2022年的39.72岁,且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已落地,此时仍固守“35岁红线”,显然与人口结构变化、劳动力市场现状背道而驰。

  多地放宽考编年龄限制,绝非一时兴起的“政策试水”,而是兼具必要性与可行性的理性选择。从必要性来看,这是对国家政策导向的积极响应。去年9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消除年龄等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四川等地的调整正是对这一要求的落地;从可行性来讲,35岁以上群体的优势恰恰契合了体制内岗位的需求:机关事业单位的很多工作,比如基层治理、政策执行、专业技术岗,不仅需要知识储备,更依赖经验积累与责任担当,而经过职场打磨的成熟人才,在沟通协调、风险应对上往往更具优势,能更快适应岗位要求,降低单位的培养成本。

  更进一步说,考编年龄放宽的意义,早已超出“招聘条件调整”本身,它更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对就业环境的期待:既要守规矩,也要有包容。所谓“守规矩”,是指招聘必须坚守公平底线,不能用年龄歧视替代能力考核,更不能违背《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中“不得以年龄为由拒绝录用”的法律要求;所谓“有包容”,则是指要跳出“一刀切”的思维定式,根据岗位特性灵活调整条件:对需要创新活力的岗位,可适当倾向年轻群体;对需要经验沉淀的岗位,不妨放宽年龄限制,让每个劳动者都能找到与自身能力匹配的舞台。

  这种“规矩与包容并重”的思路,正是打造高质量就业环境的关键。当事业单位率先打破年龄壁垒,不仅能为全社会树立“能力至上”的导向,更能引导企业效仿。毕竟企业同样需要成熟人才来稳定团队、提升效率,过度依赖“年轻红利”反而可能导致人才断层。而对劳动者而言,年龄枷锁的打破,意味着职业发展有了更长远的空间,不必再为“35岁危机”焦虑,转而能专注于提升自身价值;对用人单位来说,拓宽年龄范围,相当于扩大了人才选拔的“蓄水池”,能更精准地找到符合需求的人;对社会而言,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能让每一份能力都转化为发展动能,最终实现个人、单位、社会的多赢。

  人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第一资源。期待更多地方能跟上这种“破冰”步伐,让年龄彻底退出人才评价的核心维度,真正让“有能力者有机会,有价值者有舞台”。当选拔标准回归能力本位,不仅能激活更多沉睡的人才潜力,更能为社会发展注入持久的活力, 这才是考编年龄调整背后,最值得珍视的深层价值。

  本期编辑:侯薇

初审: 侯薇   复审: 孙晓云   终审: 张彦梅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
中国吉林网微信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中国吉林网 评论出品

邮箱:ChinaJilin@126.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