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时评评论员 四岳
“四年本科,学费全吃回来!”这不是段子,而是一个真实发生在中国高校的“干饭奇迹”。近日,抖音用户@小需同学发布视频,自述就读于一所公立本科院校的食品科学类专业,因长期参与烹饪实验、品尝自制食品,四年体重暴增30斤,并笑称“把一年5200元的学费,一口一口吃回来了”。
这条视频迅速出圈,引发全网热议。“干饭式上学”——这个带着戏谑意味的词,精准戳中了当代年轻人对教育价值与生活意义的重新定义。它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刻苦求学”,也不是彻底的“摆烂躺平”,而是一种在规则中寻找乐趣、在专业里挖掘“口腹之欲”的新型学习哲学。
“干饭”背后,是真实的课程设置。别以为这只是“蹭饭”的借口。事实上,食品科学与工程、烹饪工艺、营养学等专业,在全国多所高校中早已成为正规学科。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3年)》,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代码0827)属于工学门类,全国有超过200所高校开设相关专业。以江南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为例,其食品学院课程中明确包含食品加工实验、感官评定、烘焙技术、中式烹调实训等实践环节。学生亲手制作月饼、酸奶、香肠、蛋糕,并在老师指导下进行品评分析——这些“成果”,通常不会浪费,而是由学生“现场消化”。
“吃回学费”?一场对教育成本的幽默解构。5200元学费,胖30斤——这看似荒诞的等式,实则是年轻人对教育成本的一种幽默表达。面对“学历贬值”的焦虑,许多年轻人开始用戏谑的方式重新衡量“教育投资回报率”。“干饭式上学”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反讽式胜利”。这并非消极躺平,而是一种在结构性压力下的积极调适。他们没有放弃学业,反而通过沉浸式实践,真正掌握了“从理论到餐桌”的完整链条——这种“学以致用”的满足感,远比成绩单上的数字更真实。
不走寻常路,Z世代的“价值重构”。“干饭式上学”之所以引发共鸣,是因为它代表了一种Z世代特有的生活哲学,拒绝单一成功标准,追求过程中的意义感。他们不再盲目追逐“精英路径”,而是更关注“我是否享受这个过程”。这种“不走寻常路”的选择,正在重塑我们对“好学生”“好专业”的认知。有人调侃:“建议高校开设‘干饭学’,学分修满直接保研食堂。”也有人认真建议:“这种实践导向的教育模式,值得推广到更多专业。”的确,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实践教学——这些国家大力倡导的方向,正在被年轻人用最接地气的方式演绎出来。
不管怎样,认真走好自己的路才是根本。“干饭式上学”提醒我们,教育的意义,更在于让每个个体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节奏。当一位学生能笑着说“我把学费吃回来了”,他收获的不仅是30斤体重,更是对专业、对生活、对自我价值的认同。所以,别再问“这算不算浪费教育资源”,也许,这才是最不浪费的一种——知识落了肚,手艺进了身,快乐刻了心。可能,他们不走寻常路,但每一步,都走得踏实又带劲。
本期编辑:罗丹
中国吉林网微信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邮箱:ChinaJilin@126.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