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时评评论员 久泰平
2025年11月8日,迎来第二十六个中国记者节。自2000年国务院批复设立这一节日以来,一代代新闻人以笔为犁、以镜为窗,在时代长卷中镌刻下使命印记。
在这个属于新闻工作者的节日里,又恰逢第三十五届中国新闻奖揭晓,377件获奖作品如星辰闪耀,其中吉林媒体的三件力作荣耀入选,它们生动诠释了新时代新闻工作者如何以“四力”践行初心,用专业担当记录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实践。
记者,是时代的瞭望者,是社会的良心。纵观本届中国新闻奖作品,每一篇都有鲜明特质,都是对时代命题的精准把握与深刻回应。新华社《关键时期的关键抉择》以数据与案例编织中国经济破浪前行的图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嫦娥六号完成世界首次月背采样》用镜头定格航天强国的里程碑,这些作品印证着:紧贴大局才能找准坐标,洞察本质方能传递力量。
吉林新闻人的实践同样亮眼。中国吉林网与新华社吉林分社联合采制的《千里界碑行・走边境 看振兴》,以边境线的微观变迁折射东北振兴的宏观实践。记者们踏遍千里疆土,将界碑旁的戍边故事、村寨里的产业升级娓娓道来,让“振兴”从抽象概念变为可感可知的生活实景。这种“小切口见大主题”的创作,恰是对“服务大局”的生动注解。由此启示,新闻工作者唯有把准时代脉搏,追寻真相,才能让主旋律报道既有高度又接地气。
新闻的价值不仅在于记录,更在于以建设性力量推动变革。近年来,许多舆论监督报道,直面基层痛点与社会关切,彰显了新闻媒体激浊扬清的责任担当。吉林广播电视台的《长春为啥到处都是“病”?!》获奖,凸显地方媒体在监督为民中的独特价值。这篇报道没有回避城市治理中的短板,而是以客观调查揭开“城市病”的症结,既指出问题又提出对策,推动相关部门出台整改方案。这种“辣味不减、温度不降” 的监督,恰是新闻工作者站稳人民立场的体现。由此再次证明:真正的舆论监督从来不是简单的批判,而是以专业精神架起民意与治理的桥梁,让新闻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催化剂。
媒体融合十年来,新闻工作者在“变与不变”中坚守初心。吉林市融媒体中心的《接力长白岛》,则以纪录片的艺术表达,讲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吉林故事,成为融合创新的鲜活样本。这部作品没有停留在对自然景观的简单呈现,而是通过几代护鸟人的接力故事,传递生态保护的理念,其成功在于守住了“内容为王”的根本,又创新了叙事方式。这恰是新时代新闻人的必修课:变的是传播载体与表达形式,不变的是对真实的坚守、对人民的深情。新闻工作者唯有主动拥抱变革,才能让正能量产生大流量。
第二十六个记者节的号角,是致敬也是召唤。从吉林的白山松水到全国的广袤大地,从笔尖书写到镜头聚焦,新闻工作者始终是时代的见证者、记录者、推动者。当377件获奖作品的荣光褪去,更漫长的征途正在脚下。新时代记者唯有始终把准政治方向、站稳人民立场、勇于创新突破,才能用更多精品力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写下无愧于时代的新闻注脚。
本期编辑:侯薇
中国吉林网微信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邮箱:ChinaJilin@126.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