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时评评论员 久泰平
2025年的吉林,新民大街焕新展历史韵味,90岁丰乐剧场待盛装回归,近现代史展打开认知之窗 ……一系列文化实践勾勒出文化强省的生动图景,而这蓬勃景象的内核,正是“干就干成精品”的价值追求。文化工作绝非简单的事务性推进,它承载着历史记忆的传承、人民精神的滋养,每一项成果都需经得起历史检验、获得人民认可,“零差错”既是底线要求,更是对“对历史和人民负责”这一初心的坚守。
文化工作的精品追求,首源于对历史的敬畏,“零差错”是传承文明的不可逾越底线。历史文物、历史建筑、历史叙事,皆是文明延续的载体,一处偏差可能让历史信息失真,一次疏漏可能让文化记忆断层。在修复丰乐剧场时,不仅追求“恢复旧貌”的视觉效果,更对建筑构件的材质、工艺细节反复考证,小到一块砖的纹路、一盏灯的样式,都对照历史档案逐一核对,生怕因“差不多”的心态留下历史遗憾。须知,文化工作中的每一个差错,都可能成为后代认知历史的“误导源”;唯有以“如履薄冰”的态度追求零差错,才能让历史遗产完整、真实地传递给后人,守住文明传承的“生命线”。
文化工作的精品标准,始终锚定对人民的承诺,“零差错”是满足群众期待的关键支撑。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人民提供高质量的精神文化产品,让群众在文化滋养中获得幸福感。长春人民广场重新开放后,不仅优化了绿化布局、完善了休闲设施,更在细节处下足功夫:无障碍通道的坡度严格符合标准,避免老人、残疾人出行不便;标识牌的字体大小、颜色对比反复调试,确保不同年龄段人群都能清晰识别;就连广场座椅的间距,都结合群众休息习惯多次调整。这些“零差错”的细节,正是对“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践行。如果只追求“完成”而非“完美”,展览内容出现史实错误、公共文化设施存在安全隐患,不仅会消解群众对文化工作的信任,更会辜负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文化期待。只有把“群众满不满意”作为检验精品的核心标准,以零差错的质量筑牢服务根基,才能让文化成果真正惠及人民。
文化工作的精品打造,需以“工匠精神”筑基,“零差错”要靠严实作风全程护航。精品不会凭空而来,零差错也绝非偶然,它需要“精雕细刻”的恒心与“较真碰硬”的作风。在推进近现代史展建设时,面对部分历史资料模糊的难题,工作人员没有选择“模糊处理”,而是分赴多地档案馆、图书馆查阅文献,走访数十位历史亲历者及家属核实细节,耗时三个月终于厘清史实脉络;在展陈设计环节,对展板的文字表述、图片排版反复打磨,甚至邀请历史学者、普通群众共同评审,确保每一个信息都准确无误、每一处呈现都贴合观众需求。这种“不解决问题不撒手、不达到标准不罢休”的工匠精神,正是攻克文化工作难点、实现零差错的关键。
文化工作是“为历史立碑、为人民铸魂”的事业,“干就干成精品”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对历史负责的担当、对人民尽责的承诺;“零差错”也不是苛刻要求,而是文化工作者必须坚守的职业底线。从吉林的文化实践中不难看出,每一件文化精品的诞生,都是“敬畏历史、尊重人民、锤炼匠心”的结果。由此启示更多地方的文化工作者,当以“精品意识”为引领,以“零差错”为标尺,用心打磨每一项文化成果,让文化建设既成为传承历史的“接力棒”,也成为滋养人民的“幸福源”,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深厚持久的文化力量。
本期编辑:侯薇
中国吉林网微信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邮箱:ChinaJilin@126.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