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需要下真功夫 有理讲理-长白时评 侯薇 2495300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需要下真功夫 有理讲理-长白时评 侯薇 2495300

报料电话:0431-82902222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需要下真功夫
2017-09-04 来源: 吉林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2017年1月,中央下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传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以党中央文件形式就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力发声,堪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宣言。

  在中央战略部署的激励和推动下,我国社会各界参与传统文化传承复兴的热情方兴未艾。在呵护和保持对传统文化的热诚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冷静的理性思考。只有让热诚和理性相得益彰,我们的文化传承创新伟业,才会可持续、见实效,才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挥出如期的“软实力”效应。

  取精去糟:认知传统文化的理性立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可以理解思想理念是“骨骼”,传统美德是“经络”,人文精神是“血肉”。正如生命力的强弱体现为新陈代谢的能力,中华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就在于传统文化能够在发展中不断“扬弃”自身、完善自己。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传统文化必然折射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传统文化都有不同的外在表现形式。在汉代,强化中央政权、维护统一,是当时的时代背景,因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学成为官学。到了唐朝,传统文化的格局不仅具有民族性更具有世界性,儒释道并立,兼容并蓄,是传统文化在当时最大的特征。

  今天的中国,经济总量世界排名第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伟大实践的背景下,在社会结构深刻变革的当下,强大的国力必然表现为文化的世界影响力,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体现为文化的伟大复兴,以泱泱大国的气派为人类文明作出新贡献。没有强大文化底蕴支撑的物质文明,是昙花一现的空中楼阁。时代赋予我们坚定的文化自信,也赋予我们文化创新的紧迫感。

  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制约和影响,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经成为阻碍当今社会发展的东西。传承传统文化,不能厚古薄今、以古非今、一概肯定、全盘继承。所以理性地对待传统文化,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代文化、现实生活相融合,有力体现改革开放的时代特征。

  传统文化不是万能的,但是不要传统文化是万万不能的,因为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和魂,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从1840年起,中国进入一段长达百年的任人宰割的屈辱史。有人把原因归结为传统文化落后。背了黑锅的传统文化也一度遭到质疑,甚至遭到了破坏。实践证明,传统文化与科学民主在逻辑上并不是水火不容的关系,如果因噎废食,抛弃祖先留下的固有文化基因,等于割脉自杀,自毁精神家园。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理性地对待传统文化,直奔“优秀”文化主题,是行之有效的路径。

  与时俱进:实践传统文化的理性态度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做到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统一,必须体现爱国主义和改革开放的时代特征。怎样传?如何承?既是一个对待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的问题,又是落实层面的方法论问题。必须旗帜鲜明地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客观科学地对待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下中国唯一正确的选择。

  《意见》是党中央下发的指导性文件,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与其在逻辑上是一以贯之的。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客观标准,是中国革命和建设成功的宝贵经验,也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原则。应该追求“真新实”,切忌“假大空”。不能“一帮哄”,一说传承,就只会喊口号贴标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不在墙上,在于心上,不在嘴上,在于行上。形式为内容服务,离开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越追求外在的奢华的形式,越可能成为劳民伤财的闹剧。不忘初心,知行合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既是慢功夫,又是真功夫。

  传承不会一蹴而就,教育是传承最佳路径,所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必须融入国民教育当中。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的意义,远远大于各种大赛活动进校园。通过甄别取舍,牢牢抓住各类优秀经典,加大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中考高考人文学科中的比重,下大力气扶持有资质有实力的各类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培训机构等等,都是积极有益的建设性探索。

  利用好互联网的现代科技手段,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插上网络的翅膀。优秀传统文化是网络的主人,不是网络的客人,更不是网络的仆人。

  把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公共文化建设内容。要让优秀传统文化进社区,进村屯,进单位,和百姓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以喜闻乐见的形式,把“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四维”、“八德”,融入伦理道德建设和文化产品的创造传播。

  国际视野:开创中华文化的崭新境界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习近平同志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当代人类也面临着许多突出的难题,比如贫富差距持续扩大、物欲追求奢华无度、个人主义恶性膨胀、社会诚信不断消减、伦理道德每况愈下、人与自然关系日趋紧张等等,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着解决人类面临这些难题的启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远古走来,历久弥坚,是人类可以共享的宝贵文明财富,其中如“道法自然”、“民为邦本”、“经世致用、知行合一”、“仁者爱人、以德立人”、“知常达变、革故鼎新”、“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等等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伦理道德等,都可以为今天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的启迪。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要坚持我为体、他为用。要始终坚定不移地保持中华文化的民族性,用中国精神、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表达,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若要被世界认可,须要敞开胸襟,用世界认可的方式,去借鉴学习消融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优秀文化成果。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当今中国是开放的中国,当今世界是发展的世界,当今中国是发展的中国,中外文明的碰撞前所以未有,中外文化的互融,前所未有。立足本土,放眼世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在注入新的活力。

  “立己达人,协和万邦”,是中国人经历了立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文化表达,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从文化自信到文化自觉的进境,而且是要为世界提供更多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从这个高度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世界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就是实现中国梦的新境界,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奇迹”!(王泰筌)

责任编辑:侯薇
中国吉林网微信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中国吉林网 评论出品

邮箱:ChinaJilin@126.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