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教版的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古诗《石灰吟》第一句为“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而人教版及《新课标》中均为“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没有机构来鉴定合格不合格。”郑州一名作文辅导班的教师彭帮怀认为。(6月13日《中国青年报》)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而说到“教育”,也就绝对绕不开“教材”这个关键因子。毕竟在教育领域,“课程”更多的是理论层面上的,其属于“软件”,而“教材”则属于“硬件”,即“课程”的物化形态。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小学教材就既是青少年启蒙导向的精神粮食,也是青少年教育课程的主要承载体。一部好的中小学教材,其就如同喂给孩子的精神食粮一样,已经和喂给孩子好的奶粉同等重要。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青少年上好课程必须要有适宜的教材。就现实情况来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后中小学教材编写也在逐渐走向市场。尤其是新闻出版总署、教育部、国家计委印发《中小学教科书出版招标投标试点实施办法》之后,教材编写市场化步伐大大加快,由招投标中标出版社组织编写已渐成常态。然由于专业性欠缺等多种原因,市场化进程中教材编写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病句、表述不一等等。
在教材编写方面,监管绝对不能缺位。当前虽然也有《中小学教科书编写审定管理暂行办法》这一制度标准,但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教科书管理也亟需改革自身以适应形势发展。毕竟教材管理是个专业活,要推进其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由政府主导予以监管的力度就只能加强不能减弱。然目前尚无权威部门来鉴定教材合格与否,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也只是个临时机构,如此监管效果无形中已经打了折扣。
教材究竟编写得如何,实验和审查是两个重要环节。而如何实验和审查,也需要国家尽快出台统一标准。一个原则就应该是,实验与审查不能由出版部门“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审查人员可以由多方人员组成的组织、任课教师来操作,而且学生、家长若能参与教材评价相信会更加有效果。至于审查对象划分的标准,也应根据各地具体情况,参考课程层次、课程类型、课程内容、教育阶段等予以多元化,不能一个模子一个框框。
教育是“源于史、立于心、重于人”的大事,这也就已经决定了在教材编写方面绝不能大意和马虎。而想要编写出更符合实际的教材,编写出更能发挥效果的教科书,不妨可以考虑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最大可能地吸收相关领域专家参与其中,并最大限度地凝聚社会共识。而在教材评价方面,当前最应该做的就是适应课程改革需要,尽快明确教材合格与否的鉴定机构,并尽快完善教材鉴定标准,切实解决教材评价标准与机构模糊不清问题。(杨飞)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邮箱:ChinaJili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