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自8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也是我国首部针对网络暴力信息治理的专门性立法。《规定》设置了全方位的行政责任、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明确受到网络暴力后的救济措施,提出:“违反本规定,给他人造成损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网络暴力本质上是语言暴力在网络空间中的呈现,说到底是一种信息内容传播。网络暴力不仅伤害个体的尊严和权益,更破坏整个网络生态的健康与清朗。《规定》从信息内容治理的维度,抓住了网络暴力治理的基础和关键,对网络暴力行为“釜底抽薪”,将成为营造良好网络生态、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的有力抓手。
网络暴力行为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从个人攻击到群体围攻,网络暴力不仅伤害了受害者的心理健康,也严重扰乱了网络秩序,破坏了网络生态的健康发展。这些行为贬损他人人格,损害他人名誉,也扰乱网络秩序,破坏网络生态,致使网络空间戾气横行,严重影响社会公众安全感。让网暴者受到应有法律制裁,依法维护公民权益,净化网络生态,是回应社会关切、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必然要求。
网络空间绝非法外之地。《规定》明确提出“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制作、复制、发布、传播涉网络暴力违法信息,应当防范和抵制制作、复制、发布、传播涉网络暴力不良信息。”一系列禁止性的规定,彰显了依法整治网络乱象的决心和力度。《规定》不是泛泛而谈的约束,而是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精准治理。通过明确的法律条款和严格的监管措施,让每一次恶意的敲击都能被追溯、被惩处。这不仅意味着网暴行为的认定有了明晰的法规可依,还表明无论是社交媒体平台还是各类论坛,都需要承担起监管责任,不会因为网络形态的改变而给网暴行为留下监管空白。
法律的生命在于执行。为将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则落到实处,《规定》还健全了网络暴力信息监督管理机制和法律责任相关规定,规定了网信、公安、文化和旅游、广播电视等部门的监督检查职责和相关部门的协同治理机制,明确了相关处罚措施。这就表明,网络暴力信息治理,必须形成政府、平台和网民共建、共治、共享的强大合力,各有关方面应该持续加大执法力度,真正打出坚决整治网络暴力的“组合拳”,让“按键伤人”的黑手在法治的利刃下无处遁形。有理由相信,随着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网络空间将会变得更加文明、更加和谐。(久泰平)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邮箱:ChinaJili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