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第三次全国时间利用调查公报。透过诸多具体数据的增减变化,可以看到大家的时间都去哪儿了,从而更好地了解经济社会发展、民生福祉变迁。
时间利用关联生活品质,数据的点滴变化正是人民生活品质提升的生动缩影。从现实角度来看,好多时候人们的生活品质需要时间利用来支撑。
多运动,少生病,身体更强壮不说,还少花钱,在运动上投入更多时间,显然有利于生活品质的提升。公报显示,运动健身活动参与者每日平均时间为1小时10分钟,活动参与率为49.6%,比2018年提高18.7个百分点。这一用时变化,既反映出居民运动健身活动参与率的提升,又反映出居民健身意识增强,生活方式更加健康。
运动,是对自己好,对生活好。当“请客吃饭,不如请客流汗”成为流行语;当“运动即健康”的理念化作实际行动;当学校操场上,学生们利用“课间一刻钟”跑步、踢球,挥洒汗水;当口袋公园里,老年人散步、打太极拳、跳广场舞的身影多了起来;当体育场馆中,上班一族利用周末在家门口的运动场所打篮球和羽毛球……透过现实生活中一道道“运动风景线”,足以传递人们“时间向运动倾斜”的不吝啬。
向时间利用要生活品质,关键注意时间上的合理调配。这方面少用一点,多出的时间就可以在其他方面多用一点。公报数据显示,家务劳动活动的参与者每日平均时间为1小时59分钟,比2018年减少28分钟。伴随着洗地机、扫地机器人、智能炒菜机、洗碗机等不断上新的智能家居产品“飞入寻常百姓家”,给居民干家务带来切实便利,使得居民在家务劳动中进一步“解放双手”。也就是说,时代在进步,生活方式在变化,可以向更多的便利借势借力借智,做管理时间的聪明人,更好地挤时间、腾时间、换时间、花时间,答好“时间去哪儿了”这道生活考题。
说到时间利用,人们自然会想到互联网的使用时间。在外卖平台点一份晚餐,在直播间里挑选喜欢的衣服,扫二维码骑上共享单车……从购物、支付、医疗到教育、娱乐、社交,互联网已经融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互联网改变人们的生活,也拉长不少人的互联网使用时间。调查结果显示,互联网使用的居民每日平均时间为5小时37分钟,比2018年增加2小时55分钟;互联网使用活动参与率为92.9%,比2018年提高35.9个百分点。在互联网上花多长时间合适,虽然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但“因人而异,宜增则增,宜减则减”应成为选择的重要参考。
作为国际通行的一项社会调查,时间利用调查通过采集居民在一段特定时间内的活动信息,反映居民在个人生理必需活动、有酬劳动、无酬劳动、个人自由支配活动等各项活动的时间投入。透过调查,可以看到大家的时间都去哪儿了,也打开人们对于答好“时间去哪儿了”这道生活考题的思考闸门,进一步向时间利用要生活品质。(李强)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邮箱:ChinaJili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