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光灯一照,众多大品牌洗发水纷纷陷入了“致癌”风波;对比配料表,经过简单实验,就能够得出当红奶茶属于“科技乳”的结论……近期,多个由测评博主制作的“科普视频”深陷争议。调查发现,一些网络测评的方式简单,结论往往耸人听闻,甚至为了获取流量,采取“拉踩”手段;有的网络测评与直播带货紧密结合,打击商业对手。网络评测如何才能经得起社会的测评?
“宝贝好用不?”“会不会出现售后问题?”“用着怎么样?”在买东西之前先看看网上的评价,已经越来越成为消费者的习惯。先前中消协发布的《“第三方测评”对消费者权益影响调查报告》数据就显示,近八成消费者会在购物前观看“第三方测评”。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网络测评也越来越火爆。于是,各种类型的测评博主层出不穷,简直“乱花渐欲迷人眼”。这些测评博主发布的一些信息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消费市场的升级发展。
就如同既有鲜花也有毒草一般,一些网络测评内容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也很值得商榷。事实上,《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也已经细化了软文广告、含有链接的互联网广告、利用互联网直播发布广告等重点领域的广告监管规则,明确通过知识介绍、体验分享、消费测评等形式推销商品或者服务,并附加购物链接等购买方式的,广告发布者应当显著标明“广告”。但此类网络测评非但没有注明广告,甚至还故意捏造伪造不实信息、片面对比,为了将流量变现可谓不择手段。
从引发的后果来看,如此这般网络测评在误导公众的同时,也已经触及到了法律底线。规范网络测评,在加强自律的同时,平台必须扛起责任。畅通消费者投诉举报途径,对涉嫌虚假测评、数据造假等问题的账号采取封号查处等措施,必不可少。借助大数据优势,平台也应强化问题账号审核。可以考虑设置“第三方测评”类似标签,引导消费者理性看待网络测评。毕竟只有提高测评质量和真实性,才能营造更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也才能推动网络测评行业正向发展。
事实上,测评是件很专业的事情,需要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尤其是专业测评,更应具备相关测评资质、专业测评设备、行业测评标准等作为坚实支撑。但很多测评博主根本达不到要求,甚至连基本的条件都不具备。先前中消协调查报告明确指出,具备法人背景的网络测评账号仅占23.4%。对于政府部门而言,应设置行业准入门槛,进一步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再加上消费者提高测评作品鉴别力,多措并举之下才能避免网络测评“走歪”,进而真正经得起全社会的“测评”。(杨飞)
![](../../../images/spwx_hy.png)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邮箱:ChinaJili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