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旧小区“停车难”一直是城市治理的痛点。近年来,多地探索采用错时共享停车等方式解决“停车难”问题。
过去,重庆市民刘云波每天为停车犯愁,下班后在马路边到处找车位。如今,他家附近的鱼洞街道办事处为居民提供共享车位,他下班后将车停到办事处大院内,方便多了。而类似刘云波这样的关于停车位的“时空折叠”实验,正在中国多个城市上演。
错时共享停车的核心逻辑,是将城市空间按时间切片重新分配。错时共享停车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居民小区白天开放给上班族,另一类是机关单位、企业夜间开放给附近居民。这种“你上班我停车,你下班我回家”的默契,让北京海淀区居民以150元/月的“白菜价”停进街道办立体车库。上海黄浦区的滨江壹号院停车场则以500元/月的优惠价(原价1200元)吸纳周边居民。还有,四川都江堰将市委、市政府等12家机关单位的543个车位,在节假日免费开放给游客。这像不像“旅游城市剧本杀”?通过施展“时间魔法”,既缓解停车难,又为城市形象加分。
“时空折叠”实验的背后是技术赋能。多地基于数字化手段,实现共享停车“一键查找”,提升便利性。比如,广东深圳构建起智慧停车平台,归集全市停车场信息数据,市民打开相关APP便可查看错时共享停车信息等,还可预约停车。北京静态交通投资运营有限公司上线“北京静态交通共享停车”小程序,接入605个错时共享停车场、3.3万余个共享车位,市民可查看共享停车场相关信息,还可通过小程序在线办理共享停车服务。数字技术作为支撑,让我们仿佛拥有了“停车版的百度地图”,使得错时共享停车实现精准对接。
“时空折叠”还带来了城市空间的“链式反应”。在成都桐梓林,某火锅店老板将20个车位接入共享平台后发现新商机,夜间停车用户中有43%顺道吃了顿宵夜,于是他推出“停满3小时送脑花券”的操作。这种空间价值的链式反应正在重构城市规划逻辑,比如重庆洪崖洞景区把旅游大巴车位夜间开放给网约车,创造“观光-通勤”混合生态;深圳科技园推出“流动工位”,停车时长可兑换联合办公空间使用权……
当然,就如硬币的两面,错时共享停车存在成效和争议。数据显示,北京已累计开放7万个共享车位,南京新增5045个,石家庄推出1.5万个。重庆某企业停车场通过夜间共享120个车位,每月增收2.5万元,居民与管理者实现“双赢”。但这场实验并非一帆风顺。部分机关单位对安全风险和管理成本心存顾虑,“除非政策强推,否则宁可闲置”;老旧小区居民抱怨共享车位“远水解不了近渴”,新能源车主则因充电桩缺失被迫“望位兴叹”。当北京某写字楼以500元/月开放共享车位时,居民却因“比路边停车贵”而犹豫——原来,“便宜”也是个相对概念。
错时共享停车,本质是一场关于城市资源分配的社会实验。它挑战了“车位私有化”的惯性思维,用时间差创造空间价值。于是,要让错时共享停车从“实验”升级为“常态”,需要从几个方面着力。一是强化政策保障;二是尊重市场发展客观规律,用动态定价、代客泊车等增值服务吸引企业;三是实现科技赋能,构建全国智慧停车“一张网”,实时监控车位状态,甚至预判需求高峰,让人工智能成为“停车调度师”。
当北京计划2025年新增1万个共享车位,当上海居民通过APP“抢购”夜间停车券,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城市治理从“管控”到“共享”的思维跃迁。或许有一天,“停车难”会消失在共享经济的浪潮中。(四岳)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邮箱:ChinaJili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