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山西消费者杨先生早晨醒来后发现,自己的微信和支付宝在凌晨3点左右莫名出现了7笔扣费,共计4526元。扣费账单信息显示,这7笔款项先充值进了他的苹果账户,随后在一款手机游戏中购买了13次游戏道具。但杨先生从未玩过这款手机游戏,他怀疑自己的账户被人盗取,对方利用“免密支付”将钱转出。杨先生的遭遇并非孤例。近期,中国消费者协会陆续收到消费者声称因“免密支付”功能导致账户资金被盗刷的投诉。
科技改变世界,网络精彩生活。互联网的普及,让“免密支付”也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免密支付”,顾名思义就是不用输密码就可以支付。当用户开通“免密支付”后,单笔交易金额在一定限额内可以直接扣款。于是,我们购物、打车、点外卖、坐公交、乘地铁等等,都享受到了“免密支付”带来的便利。只是“免密支付”也是把“双刃剑”,也会衍生一些问题。比如,一些消费者的微信或支付宝就无故出现多笔扣费,金额大小不等,让人闹心。
那么,原因出在哪里?这一点很多人也都深有体会,就是在支付时会有一些开通选项,比如“0元下单”“极速付款”等等。字号较小,消费者一不留神就会勾选开通,随后便可能遭到悄悄扣费。开通容易退订难,很多时候想解除“免密支付”必须经过多重程序,劳心又伤神。对于这一直接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相关部门绝不能放任不理。比如,市场监管、工信等部门要健全监督治理机制,通过多种方式对相关平台、商家进行制约、惩戒,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在加强行业自律的同时,平台也应发挥作用。众所周知,信息传播需要一定的平台。若是平台能够把好关口,一些问题也就可以被扼杀在萌芽之中。在“免密支付”方面,平台更应切实扛起责任,在安全保障方面下更大功夫。比如,平台可以引入先进技术对用户交易行为进行实时监测和风险预估,同时进一步强化对平台商家的交易安全审核。当然,有关部门也应对关闭“免密支付”的条件和流程进行规范,引导行业加强自律,全力为用户创造一个更加安全可靠的支付环境。
发展为本,安全当先。必须清楚,移动支付的便捷性不应以牺牲安全性为代价。在遇到开通“免密支付”相关事项时,一定要提高警惕。事实上,中国消费者协会也已经于3月25日发布消费提示,网络购物谨慎使用手机“免密支付”功能,避免因账户权限过度开放而引发资金损失。总而言之,要多方发力,让违法行为无处可遁,给个人财产安全加上“安全锁”。(杨飞)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邮箱:ChinaJili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