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最火的就是DeepSeek,你不会用,一定会被社会淘汰,但刷到这条视频的你不用担心,点击头像进入直播间,我们的课程能够快速帮你精通DeepSeek。”前不久,江苏常州的小尹刷到了“××教育”DeepSeek应用速成班的直播。直播间内,在培训老师“学成就有高薪资”“稳赚不赔”等话术引导下,加上试听课感觉还不错,小尹就花了近千元购买了相关精品课程。此后小尹感到与机构前期宣传不符,在和机构反复协商后,对方退回了三分之二的费用。
天上不会掉馅饼。只是诱惑太多,套路也太多,稍不注意就会“中招”。比如,最近国产AI大模型DeepSeek爆火,有人就围绕着DeepSeek动起了歪脑筋。有一些机构就炒作DeepSeek概念的网络培训课程,甚至有些卖课机构推出了所谓利用DeepSeek“搞钱”的“生财之课”。事实上,这些所谓“生财之课”大多都没有任何实质性内容,堪为彻彻底底的“水课”。就如同小尹所言,花了近千元购买了相关精品课程,这是一次“一无所获”的经历,“花钱买教训”。
那么,如何会出现“花钱买教训”现象?一个关键原因就在于信息不对称与合同陷阱。比如,媒体就曝出部分商家利用格式合同设置苛刻退费条件,导致消费者事后举证困难。尤其是一些小的培训机构,对利益趋之若鹜,会在消费者购买时不断地催促签订协议,将“退费违约、需要赔付大量违约金,扣除相关课时费”等条款隐藏其中。在这样的情况下,消费者很容易受到培训机构宣传误导,进而“尽入彀中”。待到了解课程内容的真实性和质量后,想退费又退不了。
解决问题,必须拿出切实有效的措施。广告法明确规定,教育、培训广告不得含有对升学、通过考试、获得学位学历或者合格证书,或者对教育、培训的效果作出明示或者暗示的保证性承诺等内容。一些机构虚构教师资质、执教履历,杜撰学生心得,编造用户评价,甚至标榜“稳赚不赔”,已经僭越了法律底线。解决这一问题,其中最关键一环就是平台要加强监管。比如,平台要对入驻商家进行严格的资质审核,对虚拟商品的监管标准予以细化,切实把好准入关。
推而广之,诸如视频剪辑、网店运营、配音、建模绘图等等,近年来类似技能速成培训广告层出不穷。客观而言,这些广告以“低门槛、高回报”的噱头诱导消费者,实际上提供的培训课程质量普遍较低。可以说,名义上各种培训,实则“假培训、真骗钱”。这就需要消费者保持清醒头脑,增强辨别能力。确实需要参加技能培训时,也要擦亮眼睛,通过正规渠道了解相关信息,切勿盲目交钱报名。只有多方共同发力,才能少一点“花钱买教训”,维护培训行业良好生态。(杨飞)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邮箱:ChinaJili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