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成都举行的第十二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上发布的《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显示,截至2024年12月,我国微短剧的用户规模达6.62亿人,使用率为59.7%,微短剧独立应用的人均单日使用时长达101分钟,已经追平即时通讯。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微短剧以其独特的魅力迅速崛起,成为人们“碎片化”时间里的一抹亮色。于是,凌晨三点,某短视频平台弹出一条推送:“《还珠格格》微短剧版上线,紫薇用AI复活容嬷嬷!”评论区瞬间涌入两代人:80后忙着打“回忆杀”卡,00后追问“容嬷嬷是谁”;同一时间,川渝老巷子里,《家里家外》剧组正用方言复刻90年代市井烟火,直播间里“求同款搪瓷盆”的订单已突破十万——这场始于5分钟爽剧的视听革命,正以“量子速读”般的节奏,从草莽江湖闯入精耕时代。
微短剧早已不是“厕所时间伴侣”,而是Z世代的“社交硬通货”。2024年的微短剧市场像极了过山车。一边我们看到的是,504.4亿元市场规模的光鲜外皮下,藏着00后导演抵押房产拍剧血亏200万的残酷现实;而另一边,《家里家外》用17天拍摄撬动10亿播放量,让“耙耳朵”丈夫与“辣妹子”妻子的拌嘴成为全网情感代餐;《重回永乐大典》将古籍修复现场变成知识秀场,观众边追剧边学“古籍美容术”。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猛然惊醒:转型的背后,靠肾上腺素续命的“电子辣条”,终究敌不过有营养的“精神下午茶”。
当然,微短剧转型还带有“产业连接器”的跨界实验。你以为微短剧只是“短剧”,那就大错特错了。我们看到的是:四川龙宝坝村村民白天种地、晚上演戏,80个剧组进村拍剧,把稻田变成“开放式影棚”,带火农家乐订单暴涨300%;《我的归途有风》让乐山跷脚牛肉师傅成为非遗网红,直播间里“美食+微剧”套组秒光万单;甚至连“严肃文化”都下场玩梗——故宫把雍正奏折改编成职场短剧,御史弹劾大臣的文言文被翻译成“老板,隔壁组又抢我们KPI!”,弹幕炸出满屏“打工人DNA动了”。当微短剧与其他领域的跨界合作也越来越频繁,“微短剧+文旅”“微短剧+非遗”等形式层出不穷,于是奏响了“跨界狂想曲”。
不过,微短剧狂欢背后也暗流涌动。某老IP改编微短剧因广告植入过多,被吐槽“在回忆杀里插播购物节”;某剧组豪掷千万做特效,却因剧本薄弱遭遇“视觉盛宴,脑内饥荒”。针对这些“暗礁”,我们除了出台相关政策,对微短剧进行分类分层审核,并要求所有上线作品必须经过合规备案之外,还应该更加注重内容的质量,从剧本创作到后期制作都力求精益求精,坚持品质与创新并重。“短剧承载着让传统文化‘返老还童’的使命,它不该是长剧的边角料,而是新物种的孵化器。”
微短剧在“快”与“慢”的量子纠缠中重构视听法则。我们追求的微短剧,要既有《家里家外》小火慢炖的生活况味,也不缺《金猪玉叶》猛火爆炒的感官刺激,只有这样,这个行业才能在“快节奏”与“深价值”间找到动态平衡。相信,随着5G、VR、AR等新技术的不断渗透,微短剧的创作与制作将迎来新的迭代升级,真正走向多样化、精品化的发展之路。同时,“微短剧+”模式也将继续拓展其应用场景,为千行百业赋能。方寸屏幕之间,却装着市井百态、时代风云。(四岳)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邮箱:ChinaJilin@126.com